本报讯 近日,经过精心修缮、展陈升级,惠山古镇下河塘畔的杨藕芳祠正式对外开放。这座静立百年的独特建筑,以其中西合璧的形制成为建筑艺术的活标本,向市民和游客呈现出无锡民族工商文化的独特风采与爱国实业家们的奋斗足迹。
一座建筑风格中西合璧的清水砖二层小楼静立水岸。西洋券门拱顶之下,灰白的墙体和天井、门楼、柱拱等构件都展现出独特的风格,弧形斗拱的门窗尽显端庄典雅。青砖砌筑,西洋爱奥尼柱式和中式木柱结合,门楣砖雕的暗八仙花饰更添古韵。1911年始建的这座祠堂,堪称惠山祠堂群中风格独树一帜的瑰宝。
修缮后的祠堂中,历史的温度触手可及。展馆内精心陈列的老照片和珍贵物件,诉说着当年杨家兴办实业的奋斗与辉煌。主厅和入门的侧厅设置了穹顶环绕的沉浸式观影区,播放着描述历史风云变幻的影片,让参观者身临其境感受先辈创业的感人故事。“我们把杨宗翰实业救国的炽热情怀以及创办民族工商实业的过程用现代展陈的方式表达出来,让更多人通过这座祠堂,从了解一个人进而了解无锡乃至中国民族工商业起步的集体记忆。”梁溪文旅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
祠堂所纪念的杨藕芳(即杨宗瀚),其一生足迹深嵌近代中国的图强之路。他早年入李鸿章幕府,成为洋务运动的重要推动者;后赴台湾辅佐刘铭传,拓荒铁路与邮电,开基建、办教育、设医养,奠定台湾近代化基石。甲午战败刺痛国人之时,杨宗瀚与其兄杨宗濂在无锡东门外兴隆桥畔点燃实业救国星火。1895年,中国最早的商办纱厂之一——业勤纱厂诞生,其“四海升平”商标寄托宏愿,股份制组织、进口英制设备,开近代商办工业先河。杨氏兄弟以“业精于勤”为训,派员赴沪研习技术,紧盯市场需求,使业勤产品供不应求。其成功如巨石击水,振新、广勤、申新等纱厂接踵而起,终使无锡崛起为近代中国棉纺工业中心之一。
据悉,在杨藕芳祠等已开发祠堂的基础上,惠山古镇未来还将在可开发范围内继续打造祠堂纪念馆文旅融合体系。
(韩玲、实习生 田佳缘 图文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