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学习法律知识这么有趣!”7月4日,参加完梁溪区司法局与梁溪区检察院联合举办的法治夏令营首期活动,无锡市滨河实验小学的18名学生兴奋不已。沉浸式法律知识课堂、AI互动体验、普法短剧、法治文创……孩子们在快乐中汲取养分。
这个暑假,类似的丰富多彩的法治教育活动正在全市遍地开花,成为我市开展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以下简称:预减工作)的一道亮丽风景线。这背后,是一支规模达数千人的“护未队”在默默提供支持,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成才撑起一片晴空。
关口前移:筑牢源头“防护墙”
预防胜于补救。我市深谙此理,将预减工作的着力点放在前端,努力将问题化解在萌芽状态。
江阴市“爱心副校长”试点工作走在全省前列。该市把政法系统的老同志派驻到学校担任“爱心副校长”,将预减工作的触角延伸到青少年身边。目前该市96所学校实现“爱心副校长”全覆盖。
“把工作做在前、做到位,效果事半功倍。”江阴市检察院四级调研员、检察院关工委副主任刘志平担任江阴市要塞实验小学“爱心副校长”已逾一年,对此深有体会。在一次排查中,他发现一名学生因家庭问题情绪低落甚至流露出消极念头。刘志平协调专业心理咨询师团队,分别对学生、家长开展多次心理疏导和家庭教育指导。“这个孩子现在开朗多了。”他倍感欣慰。一年来,刘志平联合多方力量帮助多个陷入心理困境的学生“脱困”,组织“平安法治进校园”“检察院开放日”等活动,让学生运用法治思维解决问题。“‘爱心副校长’这份工作以‘爱’为核心,立足‘前’置防线,聚焦‘帮扶’,锚定‘治本’目标,一年来工作成效有目共睹。”要塞实小相关负责人说。
在江阴,“爱心副校长”成为校园里的常客。他们每周驻校,协调各方资源,聚合各方力量,参与家长会、主题班会、校园文化活动等,助力学校开展矛盾化解、心理辅导、治安防范等工作,将未成年人保护的关口前移,提升了“护未”的“吹哨”能力。
“爱心副校长”只是全市庞大“护未队”中的力量之一。数据显示,仅去年一年,全市有1865名法治教育报告员开展普法宣讲2761场,覆盖青少年84万余人次。去年,我市组织4673名“五老”结对帮扶3870多名青少年。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全市未成年人“零犯罪”村(社区)占比连续5年保持在98%以上。
精准滴灌:织密帮扶“关爱网”
我市的“护未队”深知,精准帮扶才能获得最佳效果。他们聚焦重点人群,用精准的关爱和帮扶,赋予困境未成年人无穷的力量和勇气,帮助他们走出泥淖。
梁溪区五河一社区的女孩小丽(化名)对此深有感触。当母亲被收监,她一度面临监护缺失的困境。社区关工委有许多热心的爷爷奶奶迅速行动起来,自发组建了“爱心帮帮团”。顾霞琴、颜庭辉、徐月琴、沈家驹等热心“五老”充当小姑娘的“临时家人”,接送她上下学,在她崩溃时给予安慰,耐心为她辅导作业。北大街街道关工委及相关部门得知情况后积极协调,将位于五河新村的慧河护理院确定为孩子的临时监护场所,同时建立“社区+护理院+学校”三方联动机制,拉起一张全方位的守护网。该社区工作人员介绍,临时过渡的一个多月里,小丽被照顾得挺好。
梁溪区关工委以“面上统筹推进、重点精准发力”为思路,一方面立足全区,组织基层“五老”开展“一帮一”“多帮一”结对帮教活动,构建起广泛覆盖的帮教网络;另一方面,聚焦站前商贸街等重点区域,通过建立实体化阵地深化专项治理,双轨并行开展青少年关爱工作。
一个都不落,是“护未队”的坚定承诺。采访获悉,我市各级关工委正在加强与相关部门协同配合,精准掌握重点群体状况,为后续精准帮扶提供坚实的支撑。同时通过实施分层分类帮扶,技能培训、定期谈心、跟踪回访等方式,给予“缺管少爱”的青少年物质和精神双重支持,引导他们明辨是非、摆脱困境。新吴区通过“关工+社工+义工”服务模式,实施“发现—评估—干预—跟踪”全流程管理,组成“银发先锋+专业人士+青春力量”帮扶团队,为相关青少年提供个性化帮教方案;滨湖区联合民政、妇联等部门建立家庭风险预警机制;惠山区联合社区网格员对重点青少年群体实施“一人一档”动态监测……得益于多部门的及时介入,玉祁街道一名少年重新步入正轨。
创新赋能:拓展“护未”新路径
于不久前成立的“阳羡爱心港·筑梦驿站”,首次开设的职业技能体验活动中,帮教对象小亮(化名)第一次亲手研磨、萃取咖啡,做出了漂亮的拉花。品尝自己制作的咖啡,他笑得灿烂。当天,帮教对象们在老师和学生助教的指导下,体验了3D游戏动画制作、咖啡饮品制作等热门职业技能项目,对未来职业规划有了更多的憧憬。
这是宜兴市政法系统关工委整合“政法+机关+学校+家庭+社区+企业”六方资源,构建“六位一体”帮扶体系,打造“预减”大格局的生动实践。该市政法各单位还联合团市委、民政、教育、财政等20余家单位成立了宜兴市青少年权益保护协会,以政府专项资金作为保障,聘用专业社工,全力维护青少年权益。该市检察院联合团市委、教育局、属地政府、社会组织等,在相关乡镇学校设立“阳羡爱心港·青苗护航站”,在爱心企业设立“阳羡爱心港·明珠驿站”,构建预防和精准帮扶网。
“我们多部门协同创新帮教形式,” 宜兴市检察院关工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例如研发‘阳羡爱心港之青心向阳’帮教手机程序,集普法教育、心理测评、心理咨询、社工互动等于一体,结合线下法治课堂、心理团辅等,实现立体化帮教。我们还发布家长督促令、邀请学生摄制法治短视频等,让教育更入心、更有效。”
面对新形势、新需求,我市“护未队”不断探索新方法、运用新载体,创新火花在全市各地闪耀,为预减工作注入新活力。锡山区创新建设全国唯一“未成年人保护区块链管理平台”;无锡经开区依托“警校联动”,东 派出所关爱工作站与学校、社区联动对相关学生实施介入式关爱;市公安局关工委参与打造站前商贸街“未成年人综合保护工作站”,推动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由事后处置向事前干预转变;市司法局关工委推动市律师协会成立未成年人保护业务委员会和老律师工作委员会,强化未成年人法律宣传、援助服务;市检察院新成立12家观护基地,助力罪错未成年人顺利回归社会;市法院联合市人社局在6家技工院校“云端”开展家庭教育指导……
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是守护民族希望的“未来工程”,更是践行初心使命的“民心工程”。“我们将履行法定职责,进一步扎实推进青少年预减工作,为下一代健康成长、茁壮成才贡献力量。”市关工委相关负责人说。(陈春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