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要闻

让地下“隐形资产”好看又好用

  近日,全省首个“地铁主题就业服务站”——“锡铁BUDDY就业服务站”在地铁3号线旺庄路站亮相,依托交通枢纽优势,为求职者打造便捷就业服务空间。近年来,“地铁+求职”“地铁+运动”“地铁+儿童友好”等各种“地铁+”服务不仅为乘客带来绿色出行新体验,还激活了下沉空间的沉睡资源。但也要看到,部分地铁空间重建设轻管理、建成即闲置,如何从“建得好”转向“用得好”,还需在建设与运营方面持续发力,让“隐形资产”成为提升城市品质、增强市民获得感的“活力引擎”。

  “建好”地铁下沉空间需科学规划、树立长远发展思维。一些站点在完工后仅作为“通行通道”使用,商业配套长期空置,文化展示区沦为广告墙,无障碍设施形同虚设。但在上海、杭州等城市,地下空间不仅是接驳出行的地方,还是展现城市生活、历史底蕴的窗口。上海地铁14号线豫园站的曲线设计结合了黄浦江的水流形态,搭配顶部蜿蜒曲折的褶皱灯带,将赛博朋克风与传统美学完美交融;杭州地铁滨康路站通过LED“星动屏”,滚动播放宋人日常生活的抚琴、调香、插花、烹茶等画面,形成光影艺术长廊,这些创意表达为城市美学注入了新活力。地铁下沉空间在规划阶段就应做好配合区位发展的功能定位并预留功能弹性,为后续运营留足接口。

  “用好”地铁下沉空间,关键在于精准匹配用户需求。地铁下沉空间不仅是连接周边居民、通勤者、游客等群体的纽带,其价值还体现在日常使用的便利与温度。需要根据站点特色,以需求为出发点,营造除交通功能以外的“便捷生活服务圈”,才能避免“建成即闲置”。例如,学校密集区可增设自习室或文化长廊,商务区可配置便捷打印、临时会议舱等设施。上海人民广场站的地铁音乐角,因人民广场周边大规模、高密度的剧场群得以兴起成为品牌;深圳福田区的岗厦北地铁站,因每天迎送35万人次的客流成为兼具科技感与艺术性的地下“城市会客厅”。实践证明,激活下沉空间的价值在于充分挖掘背后的需求,适时引入各种商业、服务等配套设施,最终完成华丽蜕变。此外,利用数字化手段如人流热力图分析等,还可为动态调整功能布局提供数据支撑,让决策更科学。(陈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