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无锡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军休中心(以下简称无锡市军休中心)以习近平总书记做好关心下一代工作重要指示为指引,组建“薪火传承”报告团,致力于通过讲述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中国故事、英雄模范故事,来立德树人、铸魂育人。1支队伍,10载耕耘,600堂讲座,6万名受众。团队用一组沉甸甸的数据,交出了一份厚重的“军休答卷”,书写着“退役不褪色,建功新时代”的军休情怀。
半个世纪的年龄差
只因“初心”聚在一起
有一分光发一分热。“只要身体允许,我还会继续讲下去……”90岁高龄的军休干部王亚民是团队里最年长的讲师,有着44年的军旅生涯。从团队组建之初到现在,他宣讲上百场,受众8千余人。现如今,耄耋之年的他仍活跃在红色宣讲一线,以自己的经历和故事,引导青少年思考探索。
薪火相传,后继有人。“王老比我整整大50岁,我们要以他为榜样。”段绍江说。他是团里最年轻的团员,毕业于国防大学,有着丰富的政治宣教经验,在2021年病退安置后第一时间加入队伍。他宣讲的“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重大意义”“毛泽东军事战略艺术”等课程,以其专业内容和深邃意蕴深受大中院校学生欢迎。
身有优势,各有所长。团队现有22名军休干部,成员中有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战的战斗英雄,有曾经驰骋蓝天的特级飞行员,有承担过作战卫勤保障和战场救护任务的医生,也有国防科技战线的老专家。经验、威望优势与回馈社会的热情在这里融合,来自不同军种、兵种和岗位的退休干部们重新报到,在红色教育的新航线继续书写对党的忠诚。
扣人心弦的课堂背后
是忘我的付出和悉心的保障
有一次,无锡市关工委指定报告团团员张发海为“学党史、学国史,听党话、跟党走”主题教育的主讲人。接到任务后,他主动推迟了白内障手术时间,用时3个月,阅读了90多万字文献资料,整理了50多页重点摘要,先后修改5次,形成了12000字的讲稿,圆满完成了任务。“我是一滴露珠,愿注入小苗的根系;我是一颗沙粒,愿培在小苗的根基。”这是他常说的,也是众多军休干部的心声写照。
军休干部们愿奉献、能作为,军休机构跟进保障更是不遗余力。无锡市军休中心开辟了专门办公区,配备设施设备,工作人员与团队一同商议制订管理制度,建立内容审核把关机制,定期组织外部交流学习。从课题选定、授课对接、电子讲稿录入制作到行程安排,全链条“点对点”保障,确保军休干部们心无旁骛,专心授课。“没有工作人员的细心和耐心,我们也不会走这么远。”报告团团长严峻松这样感叹。
十年躬耕红色讲坛
星火已有燎原之势
方法不断创新,“点菜式”宣讲深受好评。红色教育,讲到脑里,听到心里,是硬道理。为更好满足群众,报告团精心设计了一份涵盖国防科技、健康成长、党史教育三大类的“课堂菜单”,包含《国防为我,我为国防》《披荆斩棘长征路》《四十年家国春秋》等68道“红色大餐”。无论是街道社区、企事业工作人员还是大中院校师生,都能根据需求自由选择课题。每逢寒暑假,无锡市军休中心还依托市文明办、市教育局等举办“缤纷的冬日”“七彩的夏日”未成年人服务活动,邀请学生进机构、听讲堂、参观军休荣誉室等,提供沉浸式红色教育体验,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互动逐步深入,“共建型”教育彰显特色。军休红色资源成功吸引了社会关注和认可。报告团尤其注重在思政教育中融入国防教育要素,展现国防科技发展成就,让青少年鲜活、直观地厚植家国情怀。通过“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和“党建联盟”载体,无锡市军休中心与江南大学、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江苏省天一中学、宜兴市行知实验学校、无锡市立人高级中学等近20所无锡大中小学以及我市惠山、蠡湖、山北等街道建立了长期合作育人关系。其中,无锡市五河新村小学还成立了以军休干部名字命名的“丁解新英雄中队”。“红军后人话长征”“航天人讲航天”“老兵精神宣讲队”主题宣讲小组被越来越多的锡城青少年熟知喜爱。
2021年度江苏省“百支优秀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无锡市文明委“最佳志愿者团队”、无锡市“最佳志愿服务组织”、无锡市关工委标杆“五老”工作团队……“薪火传承”报告团以其特色和贡献赢得了诸多赞誉和认可,同时在军休干部中引领起“奉献”风尚。一名又一名胸怀热忱的军休干部从“庭院”走到“社会”,开办家庭校外辅导站,为社区青少年提供心理辅导和传统教育;筹集善款,资助关爱困难学生;组建军休干部“医疗志愿服务队”“志愿理发小队”,为锡城居民提供服务……军休干部们纷纷以自身所长、所学、所专、所能,投身社会公益、文明创建、健康守护、乡村振兴等基层治理领域。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薪火传承”报告团表示,要以“开学第一课”“暑假讲堂”“毕业党课”等活动为契机,讲好红色故事,把抗战精神“传”下去,将理想信念“立”起来,激励青少年以史为鉴、奋发图强,争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候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