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健康周刊

20—29岁年轻人甲状腺癌发病率偏高

专家提醒:科学筛查+规范治疗是关键,别陷入“低碘饮食防癌”误区

  最近,甲状腺癌再登热搜。《2025版北京市体检人群抽样健康报告》显示,甲状腺癌在北京市体检人群随访确诊癌症中占比高达48.08%,成为占比最高的癌种。这组数据让锡城市民忧心忡忡:得甲状腺癌的人真的越来越多了吗?该如何科学应对?记者日前采访江苏省江原医院内分泌科主任高芸主任医师及主任助理潘懿副主任医师,为大家答疑解惑。

  发病率持续走高,年轻群体更需警惕

  《柳叶刀》相关研究指出,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甲状腺癌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另一篇全球综述显示,自1960年起,多数国家男女甲状腺癌发病率均明显上升,按此趋势,2030年甲状腺癌可能成为美国第四大常见癌症。

  高芸提到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女性发病率远高于男性,2020年全球新确诊女性患者44.9万例,男性13.7万例,年龄标准化发病率分别为10.1例/10万人和3.1例/10万人;二是年轻人尤其是20—29岁群体,发病率相对较高。那么,甲状腺癌为何更“偏爱”女性呢?这可能与甲状腺对激素较为敏感相关,女性在经期、孕产过程中出现的激素变化,会间接影响甲状腺,进而导致细胞增殖或病变。此外,女性也更容易受到不良情绪的困扰,这会造成内分泌紊乱,从而增加患病风险。甲状腺癌“偏爱”年轻人,原因在于甲状腺细胞在青壮年时期的分裂增殖能力更为旺盛,而细胞分裂越频繁,DNA复制过程中发生突变的可能性就越高。

  潘懿解释,发病率上升有两大主因:一方面,超声等影像检查普及和频次增加显著提高了检出率——过去触诊仅能发现3%—7%的甲状腺结节,如今B超精度提升,两三毫米的小结节也能检出,检出率达70%以上;另一方面,人们健康意识增强,年轻人单位或自发体检常包含甲状腺B超,检查人数增多使检出病例增加。

  多科室协作,科学手段精准应对

  诊断上,超声是筛查首选。高芸说:“高灵敏度彩色超声可评估甲状腺结节大小、形态、内部血流及微钙化等高危特征,但对深部病灶检测有局限,结果受操作者经验影响。若要确诊是否为癌症,可结合细针穿刺病理学检查及相关基因检测进一步明确。”

  甲状腺癌的治疗需外科、内分泌科、核医学科及肿瘤科等多科室协作,实施综合治疗。治疗以手术为核心,包括甲状腺叶切除、全甲状腺切除及淋巴结清扫术。高芸进一步说明:全甲状腺切除适用于肿瘤较大或已转移等中高危患者,腺叶切除适合低危单侧小癌;淋巴结清扫与否及手术范围取决于转移情况,需结合肿瘤类型和患者个体状况确定。

  手术并非终点。术后需进行甲状腺激素替代及抑制治疗,部分患者还需接受放射性碘治疗。潘懿介绍,这种治疗用于清除术后残余组织或微小癌灶,降低复发风险,主要适用于高危(如已转移)或中危(如侵袭性病理亚型)患者,低危患者通常无须此疗法。

  关于放射性碘治疗的安全性,高芸表示:“^131I治疗相对安全,常见不良反应有轻度、短暂的颈部疼痛肿胀、胃肠道反应、唾液腺炎等;少数广泛肺转移且多次治疗的患者可能出现相应的放射性损伤。目前无证据表明其增加继发肿瘤风险或影响生殖功能,但建议治疗后6个月内避免妊娠或受孕。”

  此外,晚期甲状腺癌可采用靶向药物抑制肿瘤生长、延缓进展,但靶向药物可能引发高血压、腹泻等副作用,需密切监测管理。

  走出认知误区,做好科学预防

  甲状腺癌认知中存在不少误区。潘懿指出,“低碘饮食能防癌”是常见误读,很多人因此选择无碘盐。事实上,碘摄入过多或过少都可能影响甲状腺健康——严重缺碘可能增加滤泡癌风险,过量碘可能与乳头状癌风险升高相关,但适量碘摄入是安全的,不会诱发癌症,过度限碘反而可能导致甲状腺功能异常。

  另一个误区是“术后无须服药”。实际上,全甲状腺切除患者需终身服用左甲状腺素钠片(如优甲乐)等甲状腺激素药物,一是替代甲状腺激素以维持正常代谢,二是抑制促甲状腺激素,减少肿瘤复发转移风险。还有人认为“优甲乐可随意停用”,这同样错误,擅自停药会导致甲减,甚至增加癌症复发风险,需严格遵医嘱用药。

  关于预防,高芸表示,需重点关注高危人群,包括有甲状腺癌家族史或相关遗传综合征者、童年接受过头颈部辐射者、患有慢性甲状腺疾病者及长期接触辐射或化学毒物者。预防措施包括定期超声筛查、避免不必要的辐射暴露、保持健康生活方式。“研究显示,高身体质量指数(BMI)水平与乳头状甲状腺癌风险增加相关,超重和肥胖是55岁以下患者患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尽管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但只要正确认识、积极预防、规范治疗并坚持随访,就能有效应对这一疾病。”

  (杨洁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