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德伟、谢强
在无锡的饮食文化版图中,“太湖三白”,即白鱼、银鱼、白虾,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们不仅是餐桌上的美味佳肴,更是记录千年历史的鲜活档案,承载着太湖的文化基因、经济脉络与生态记忆。
◆江南水乡的历史馈赠
饮食文化的溯源:千年渔猎文明的味觉传承。“太湖三白”的食用历史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太湖丰富的渔获成为宫廷宴上的常客,白鱼更是凭借其鲜美滋味,被视为“鱼中珍品”。唐代,诗人们留下了珍贵的文化线索。在描绘江南风光的诗作中,一些提及白鱼等江南风物的诗句见诸白居易等诗人笔下。宋代文风昌盛,有关“太湖三白”的诗句频现文人雅士诗作。这些诗句形象地道出食物的味道和特征,也从侧面体现出其在江南饮食体系中的地位。明清时期,“太湖三白”迎来了高光时刻,因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一度广受欢迎。“太湖三白”独特的烹饪技法,是千年渔业文明沉淀的结晶。清蒸白鱼、呛白虾等经典菜肴都生动体现了太湖先民就地取材、物尽其用的生存智慧,也是中国饮食文化中“鲜活至上”理念的早期生动实践。
经济脉络的映射:太湖渔业的千年历程见证。“太湖三白”的捕捞历程,与江南渔业技术的发展紧密交织。捕捞方式的革新,折射出中国淡水渔业从传统走向现代、从原始迈向专业的发展轨迹。以银鱼捕捞为例,因其体型细小,特制的“密眼网”应运而生。这种渔具的不断改良与创新,是古代手工业智慧的生动注脚。唐宋时期,随着经济重心南移,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太湖流域逐渐成为全国瞩目的“天下粮仓”。这一时期,渔业与农耕相辅相成,共同支撑起区域经济的繁荣。明代开启了“太湖三白”商业化的新篇章。通过京杭大运河这一黄金水道,白鱼、银鱼实现了远距离运输,沿岸鱼行、鱼市如雨后春笋般兴起。步入21世纪,太湖水利工程的推进与航运业的发展,改变了太湖的生态环境与渔业格局,“太湖三白”的产量数据变化,成为研究近代环境史与经济史的关键数据。
文化符号的构建:诗词、民俗与地域认同的纽带。在历代文人墨客的笔下,“太湖三白”早已超越食物范畴,升华为极具代表性的江南文化符号,深度参与江南“鱼米之乡”诗意美学的构建。在太湖渔民的文化体系里,“太湖三白”被视作“水神的馈赠”,并围绕它们形成了一系列独特的渔业民俗。每年开启“太湖三白”捕捞前,渔民们都会举行庄重仪式,希望在捕捞季中能够渔获满舱。在环太湖区域,“太湖三白”还是传统节庆饮食的主角。每逢重要节日,餐桌上必定少不了“太湖三白”的身影,它们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许。以无锡传统的“全鱼宴”为例,白鱼作为主菜,蕴含着“白头到老”“吉祥如意”等美好内涵,这些寓意深深扎根在当地民众心中。“太湖三白”已然成为无锡等环太湖城市亮丽的“文化名片”。与“太湖三白”相关的锡帮菜烹制技艺和太湖船菜被列入了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成为城市文化保护与传承的重点项目,进一步强化了大众对太湖流域的地域认同感与归属感。
◆多维协同下的
活态延续与创新发展
在时代浪潮冲击下,“太湖三白”的保护传承需构建“文化记忆守护—产业创新升级—生态价值重构”的三维协同体系,让这份千年馈赠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命力。
非遗体系下的文化记忆活化。“太湖三白”的烹饪技艺与渔业民俗已被纳入保护框架,可以通过“技艺复刻+数字存档”的模式实现活态传承。一方面,建立“名厨工作室”,邀请清蒸白鱼、呛白虾等技法传承人带徒授艺,系统整理《“太湖三白”烹饪谱系》,还原选食材、练刀工、控制火候等技艺精髓。如清蒸白鱼要求对食材、调味、火候等每个环节都熟练掌握,才能呈现出“肉质如玉、汤汁似乳”的烹饪标准。另一方面,运用VR、AR等技术复原明清时期鱼市的交易场景,动态展示交易过程和捕鱼仪式,让年轻群体沉浸式感受“千帆竞发”的历史场景。
产业升级中的可持续发展路径。推动“太湖三白”向“生态养殖+文旅融合”方向转型,是破解资源约束的关键。可以在无锡马山、苏州东山等地建立国家级种质资源保护区,采用“人放天养”模式培育有机白鱼、银鱼,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溯源管理,确保产品符合认证标准。同时,开发“‘三白’文化旅游线路”。游客可在旅游线路中参与演绎“渔歌号子”、亲手制作传统渔具等,还可选购与“太湖三白”相关的文创礼盒。现在,不少旅客都喜欢“体验游”,希望在旅途中感受当地特色民俗和文化,以“太湖三白”作为文旅发力点,不仅能够吸引旅客,还能带动周边农户增收。
生态价值的现代性转化。“太湖三白”的存续与水质改善形成正向循环,可将其作为生态教育的鲜活样本。可以在文博场馆设立“三白生态展厅”,通过水质监测数据可视化装置,直观呈现银鱼种群数量与TN(总氮)、TP(总磷)等指标的关联模型。开发“三白守护人”公益项目,邀请市民参与增殖放流、水草种植等活动,可在每年的禁渔普法宣传月举办相关活动。这种“生态参与感”的构建,能让“太湖三白”从“舌尖美味”上升为“生态符号”,推动形成“以渔养水、以水护渔”的绿色发展范式。
从吴越鱼篓到现代餐盘,“太湖三白”的保护传承本质上是对“人与水、人与城”关系的再认识。当传统技艺、传统味道成为文化认同的纽带,当生态养殖成为产业升级的引擎,这份来自太湖的馈赠,正以更具生命力的姿态,续写着江南水乡的美丽诗篇。
(作者孙德伟系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烹饪学院副院长,作者谢强系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烹饪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