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纵横

欧盟打“中国牌”意欲何为?

  近日,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发表演讲,指责中国市场准入、补贴、政府采购、出口管制、产能过剩等问题。

  今年是中欧建交50周年,双方近期将有重要政治议程。为何欧方在这样的关键时点,不去推动中欧关系,特别是中欧经贸关系,而是转头打起“中国牌”呢?欧方在给中方“贴标签”的同时,自己是否站得住脚?针对外界关切,记者采访了业内人士。

  欧盟打“中国牌”意欲何为?

  就在冯德莱恩发表涉华演讲后不久,当地时间7月12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宣布,将从8月1日起对欧盟和墨西哥征收30%关税。当地时间7月13日,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却宣布,欧盟将推迟对美国的反制措施,延至8月初再做决定,试图争取最后的谈判窗口。

  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欧盟法研究室主任叶斌认为,欧方在年初表示希望加强中欧经贸关系,最近却对华频繁发起经贸摩擦,欧方领导人这种反复态度,不排除是通过打“中国牌”,试图在对美关税谈判中向美国示好,但结果并不如她所愿。

  不久前,法国国民议会欧洲事务委员会也通过了一份长达153页关于中欧关系的报告,直言不讳地批评欧盟的对华政策“过于依赖美国”,导致了某种“战争式的贸易对抗”,对欧洲来说弊大于利。报告呼吁法国和欧盟采取更独立的态度,与中国寻求更紧密合作。

  以“公平竞争”之名行“规则霸权”之实

  今年6月,欧盟委员会宣布将实施国际采购工具(IPI)措施,禁止未来5年内中国医疗器械厂商参与欧盟500万欧元以上公共采购合同的招标。此外,即便非中国企业参与投标,若其所使用的中国制造产品及零部件在合同总价值中占比超过50%,亦将受到限制。该措施适用于欧盟全部成员国。

  不仅在公共采购领域,业内人士表示,近年来欧盟动作频频,利用国际经贸规则空白,创制了一系列单边工具,以“公平竞争”之名,行“规则霸权”之实,不断搞保护主义。

  在贸易领域,中国是欧盟贸易救济措施的主要目标国。记者从有关部门获悉,2024年,欧盟共发起25起贸易救济原审调查,涉华案件21起。2025年以来,欧盟对中国贸易救济措施强度、频率不断升级。

  在投资和竞争等领域,2023年欧盟正式实施《外国补贴条例》(FSR),授权欧委会对在欧经营的外国企业获取的外国补贴进行调查。业内人士表示,2024年以来欧委会发起的5起深入调查中,其中4起针对中国企业,甚至还对一家企业实施了“黎明突袭搜查”。

  业内人士普遍指出,欧方审查工具在法律形式上是中性的,表面上不针对特定国家,但是中国实际受到的影响最大。

  在绿色转型领域,以应对气候变化为名构筑绿色壁垒: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开创“碳关税”先河,强制要求出口商提供碳排放及部分产业链核心数据;《电池与废电池法规》对电池全生命周期设置严苛的准入条件;《关键原材料法案》《电力市场改革法案》《净零工业法案》在绿色领域提供大量补贴的同时,对外国产品设置采购比例限制等措施。

  在数字经济领域,欧盟以“数字规则”加强市场保护,依托《通用数据保护条例》《数字市场法》《数字服务法》等规则,加严对欧盟境内运营的数字企业监管,近年对苹果、Meta、速卖通等企业接连开出巨额罚单。

  中欧经贸仍可探索合作之路

  在叶斌看来,中欧关系具有复杂性,欧盟对华政策具有两面性,合作与竞争并存将是新常态。扩大合作、正视竞争、管控摩擦,中欧在维护多边主义与自由贸易方面仍可探索合作之路。

  中国官方发布数据显示,中欧建交50年来,双方经贸合作优势互补,双边贸易额增长超过300倍。今年上半年,我国对欧盟进出口2.82万亿元,同比增长3.5%,平均每天进出口超过150亿元,相当于建交时一年的贸易值。上半年,欧盟占我国外贸总值的12.9%,稳居我国第二大贸易伙伴地位。

  今年以来,奔驰、空客、赛诺菲、飞利浦等欧企CEO纷纷来华,深挖中国市场机遇。另据记者了解,近期,商务部还将配合高层交往举办中欧企业家座谈会,企业家对此十分期待,正在踊跃报名参加。可以看出,企业仍然对中欧合作满怀信心,期待中欧之间能够达成更多经贸成果,惠及双方企业。(据新华社北京7月19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