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炎炎夏日,太湖无锡水域生态清淤全域推进,全国首创生态清淤智能化一体平台船“太湖之星”、“太湖之光”和10余艘清淤船分别在梅梁湖、竺山湖、太湖宜兴水域作业。“今年以来已清淤360多万立方米,较去年同期约增长一倍,预计全年清淤650万立方米以上,是我市新一轮太湖生态清淤启动以来清淤量最大的一年。”市河湖中心主任薛路阳说。
采访了解到,上一轮太湖清淤于2013年结束,时间一长,湖底淤泥厚积,里面积聚了大量氮、磷等污染物,是水体富营养化和蓝藻暴发的重要内源污染源。清淤是改善湖泊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2024年太湖湖体高锰酸盐指数和氨氮稳定保持在Ⅱ类和Ⅰ类,达到良好湖泊标准,清淤功不可没。按新一轮太湖生态清淤要求,至2030年我市太湖清淤量要达3456万立方米。
在竺山湖的古竹运河口水域,两艘相距约700米的环保绞吸式清淤船在作业。“太湖面积大,湖底地形复杂,清淤前由专业机构利用声呐等设施对水域进行网格式监测,了解每一处底泥厚度、污染物含量等,我们根据其检测报告精准清除表层浮泥。”薛路阳说。在竺山湖清淤设计报告中看到,此次清淤面积是1.62平方公里,其中南部和北部1.39平方公里清淤厚度为0.5米,中部清淤厚度为0.25米。
当前,在太湖作业的为环保绞吸式清淤船,通过转动的绞刀将底泥表层绞松后通过吸泥管吸入泵体,再由排泥管输送到排泥区。竺山湖两艘清淤船日清淤能力分别为4000立方米。而在清淤超级“航母”“太湖之光”平台上,清淤船“浚清2号”通过水下声呐、传感器等高精度探测设备实时监测底泥厚度和污染分布,结合智能算法控制挖泥设备的深度和范围,进一步减少对原生底泥生态的破坏。这里还采用密闭式吸泥装置和缓速作业模式,对水体扰动更小。更令人惊喜的是,“浚清2号”疏浚浓度可达50%以上,效率是普通绞吸船的3倍,每天可稳定清淤8000立方米。
竺山湖清淤船“吸”上来的泥水通过直径约40厘米的管道输送到岸边淤泥堆场。在堆场内,一组压滤设施将刚送到的泥水通过板框多次挤压,“脱水”后形成泥块,堆放到一旁空池内。“早前从太湖清出来的淤泥部分用于贡湖湾湿地建设、宜兴蒋山宕口修复,部分就存在堆场内,这一轮清淤量大,且太湖沿岸可用于淤泥堆放的场地极少,扩大淤泥资源化利用途径已成当务之急。”市水利局人士说。当前,我市正着力扩大淤泥作为固态硫化土新型材料用于路基建设、用于道板砖建设等试点,加快让淤泥变废为宝。
(朱雪霞、实习生 赵伊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