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近日,在惠山区国家数字种植业创新应用基地,5000亩水蜜桃园硕果累累,桃农通过桃园升降作业平台,便捷地采摘水蜜桃。无锡太湖阳山水蜜桃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周建峰穿梭在果树间,脸上满是丰收的喜悦:“今年桃子长得好,多亏了这些高科技啊!”
周建峰口中的“高科技”,便是基地281个数字化监测点与134台智能化农机装备。近年来,惠山区累计投入超亿元资金,推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与农机农艺深度融合,从水蜜桃到水稻、小麦,再到各类蔬菜,“智改数转网联”让农业生产越来越高效。
周建峰介绍,基地里布满了“黑科技”,281个数字化监测点,通过实时收集光照、温度、湿度、土壤肥力等数据,结合大数据分析与AI图像识别技术,精准指导施肥、灌溉与病虫害防治。134台智能化农机装备,包括桃园智能水肥一体机、自走式多功能喷药机、智能挖掘机、旋耕机、运输机、履带式升降作业平台、割草机器人等设备的应用,实现了现代桃园的无人化、精细化、节约化作业,以及水蜜桃种植的降本、增效和提质。其中,智能水肥一体机是整个灌溉系统的核心,借助压力灌溉系统,将可溶性固体肥料或液体肥料配兑而成的肥液与灌溉水混合在一起,均匀、准确地输送到桃园土壤。“以前靠经验,现在靠数据!”与传统种植方式相比,如今水蜜桃甜度提升2—3度,亩产量增加200—300斤,优质果率提高15%—20%,还节省了约30%的人力成本。
大田作物种植同样搭上“智改数转网联”的快车。在惠山区惠科家庭农场,自动采集病虫设备时刻“站岗”。农场负责人强科盯着手机终端上的病虫害数据,一旦病虫害植株密度超标,便可安排高效植保无人机进行防治。“以前人工打药,一天最多也就打个十几亩地,现在无人机一个小时就能搞定上百亩,这套自动采集病虫设备让病虫害防治效率大大提升,农药使用量减少了10%,稻米品质也更好了。”强科介绍。而在收割季,自动收割机上的北斗系统与田间物联网协同工作,实现智能化收割,极大提升了生产效率。
今夏高温天,洛社镇天授精细蔬菜园内空心菜、苋菜、茄子等多种应季蔬菜长势喜人。作为农业农村部南京农机化研究所惠山区域示范性项目,这个蔬菜园尽显“高智高效”。蔬菜园总投资7629万元,建成650亩高标准蔬菜基地、13.5万平方米连栋温室和6万平方米高标准钢架大棚。智能纯电耕种施肥一体机在田间自如作业,以前需要10人花费2天完成的20亩地耕种工作,如今1台机器4小时就能轻松搞定,用工量减少一半,效率提高8倍,水肥利用率提高30%以上,亩均减损15%以上。借助蔬菜数字化管理平台,园区实现对蔬菜生长全过程的智能感知、分析与控制,保障蔬菜品质与产量。园区年产各类绿叶菜5000吨左右,丰富了市民的“菜篮子”。
(卫曦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