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要闻

蔡翔云:

杜鹃啼血染春华

  无锡市积余实验学校有个“蔡翔云英雄中队”。暑期寻访活动中,中队成员来到无锡市革命烈士陵园,祭扫校友蔡翔云烈士。蔡翔云,女,又名蔡静仪,1916年出生于无锡北塘前蔡家弄,曾就读于积余小学。1930年,蔡翔云考入省立苏州女子师范学校。此后,“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接连发生,国难当头,她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谱写了一曲生命赞歌。

  蔡翔云家庭条件优越。她的父亲蔡吉辉经商开米店,早年是同盟会会员,是个开明士绅,对地方事务急公好义。在父亲的影响下,蔡翔云也是个热心肠,充满了正义感。她参加无锡妇女问题研究会,办女工夜校,后又任无锡学社理事,在工人、店员、学生、教员和农民中开展抗日救亡活动,为宣传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动员群众参加抗日后援工作起了积极作用。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蔡翔云赴上海参加了全国救国会举办的救亡干部训练班,结业后回到无锡,以原无锡学社的骨干为基础参与组织成立无锡各界青年抗敌后援会,担任常务理事。

  1937年11月无锡沦陷前,无锡百姓纷纷转移,蔡家人也准备坐船离开。来到码头,蔡翔云安抚家人先上船,说自己稍后就到。但直到船开,家人也没等到她。作为无锡各界青年抗敌后援会的骨干成员,蔡翔云已经和同伴们集中到锡西阳山陆区桥,开始了西行。大家边流亡边宣传抗日,在溧阳周城,无锡抗日青年流亡服务团(简称锡流)正式成立。1938年,蔡翔云加入中国共产党。她和丈夫陈佩三等锡流成员到江西铅山石塘闽北红军整编地接受军训。闽北红军在此整编为新四军北上,陈佩三调任中共南平工委书记,蔡翔云为委员、妇女部长。

  1941年初,蔡翔云夫妇被调到武夷山省委机关工作。不久,陈佩三被派到外地工作,蔡翔云留在距省委机关不远的上饶山区坚持斗争。她一个人住在深山的竹棚里,白天掩蔽,晚上摸黑下山做群众工作,半夜背点粮菜油盐回山里,生活极为艰苦。1943年春,中共福建省委所在地闽北地区遭受到历时最长、规模最大、斗争最残酷的第三次军事“围剿”。当省委机关一行越过武夷山,行至邵武境内时,因队伍过大,行动困难,为掩护省委机关尽快脱离危险,蔡翔云自带一批体弱人员就地隐蔽。(下转第2版)

  杜鹃啼血染春华

  (上接第1版)

  “那时候,他们挖竹笋、蕨藤吃,喝冷水。病饿交加,蔡翔云仍偷偷把粮食省下来,让给战友,鼓励大家不要放弃希望。当省委派人找到他们时,蔡翔云由于长期饥饿,饿死在了大山中,时年29岁。”积余实验学校的师生通过实地走访、挖掘史料,还原了蔡翔云烈士的革命事迹,而烈士的事迹必将激励代代学子珍惜当下、奋发向上。(张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