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宜兴文史专家宗伟方校注的《阳羡买田疏》一书日前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不仅系统梳理了苏东坡与宜兴的关系,弥补了此前该领域研究的薄弱环节,丰富了苏东坡研究的维度,还通过史料佐证成语“阳羡买田”的真实性,激活地方文化记忆,让地域文化资源得到更鲜活的呈现。
苏东坡一生宦海沉浮,晚年多次表达并实践在阳羡(今无锡宜兴)购置田产、归隐终老的愿望,其相关诗文与行为形成“阳羡买田”典故,后用以指代文人归隐之志。新近出版的《阳羡买田疏》搜集了苏轼所作的与宜兴相关的诗文180多篇,对每篇诗文都作了仔细分析,并参照一些权威著述作了重新编年和笺注。在撰写过程中,作者坚持“回到文本”,对原始文本作仔细勘校、解读。该书写作得到了南京大学历史系夏维中教授等专家的指导,有关专家针对该书作出评价:“这类研究既在学术层面推动了相关领域的深化,也在社会层面让历史文化资源得到更有效的活化利用,实现了学术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结合。”
在《阳羡买田疏》出版之前,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一套《蒋之奇年谱》,也是宗伟方的呕心之作。从蒋之奇这一关联人物,到深入聚焦苏东坡与宜兴的紧密联系,宗伟方的研究不断深入,将苏东坡生平、思想与地域的关联通俗化、系统化,助力大众深入领会苏东坡的精神世界,也为宋代文学、历史与地域文化互动研究提供了生动案例。
据宗伟方介绍,《中国成语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成语典故溯源》(商务印书馆)等工具书均从典故来源、含义演变、文化影响等方面对“阳羡买田”进行了规范阐释,使其作为与宜兴地域相关的成语被系统收录和传播。宜兴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与本地相关的成语不在少数,多与地域特色、历史典故相关,体现其在文化传承中的意义。
“‘阳羡田’既是地理概念,更是文化与精神层面的载体,其意义远不止于地理位置的指代,它与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宗伟方向记者介绍,陶渊明的“桃花源”与苏东坡的“阳羡田”,虽分属魏晋与宋代,却在隐逸文化脉络中形成跨越时空的呼应,二者在表达文人士大夫归隐田园、追求躬耕生活的情趣上,既有精神内核的共通性,也因时代背景与个人境遇呈现出细微差异,共同构成中国古代隐逸文化的重要图景。(何小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