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无锡市检察机关被确定为江苏省检察机关检察公益诉讼首批试点单位已满十年。十年来,无锡市检察机关深入贯彻中央、省、市委决策部署和上级检察机关工作要求,切实强化法律监督,着力维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截至目前,全市检察机关共立案办理公益诉讼案件5498件,提出检察建议3709件,提起诉讼285件。通过办案推动修复水域、复垦耕地林地2.08万余亩,督促清除固体废物21.9万余吨,向污染企业和个人索赔环境损害赔偿金、生态修复金等5374万余元;督促收回各类国有资产及专项资金12.58亿余元;食品药品安全领域公益诉讼起诉案件获法院裁判支持1.7亿余元。
围绕中心大局,保障经济社会发展
自觉把公益诉讼检察工作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司法保障。坚持依法办案和治本预防并重,守牢安全发展底线,8件案件入选省级以上典型案例,工作经验被最高检转发。锡山区检察院积极落实全国人大代表建议,督促消除“西电东送”架空电力设施安全隐患,工作成效获代表肯定,被《检察日报》头版报道。宜兴市检察院联合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事检察院,办理建筑施工破坏跨省军事通信光缆案,推动健全保护机制,入选最高检检察听证典型案例。深化涉农公益诉讼检察工作,督促复垦耕地1.8万余亩。依托“检察官进网格”机制,深入基层,积极开展农药、种子等农资安全专项整治,加强对农资经营主体的监管,护航乡村产业振兴。倾力保护国土国财,市检察院与原市国土局会签联动机制,建立全省首个“国土资源执法与检察监督联动平台”,做法被最高检与原国土资源部会签文件吸收。江阴市检察院通过“检审协作”机制,督促清理挂账9.7亿元,追回政府应收款、财政补贴、税费等1400万余元。围绕红色资源保护、文物本体修复,以法治之力推动文化强市建设,无锡检察工作经验在最高检专项工作会议上交流。滨湖区检察院通过检察建议督促修复薛福成墓及坟堂屋,联合市检察院向市政府报告,推动公布全市文物“两线”范围。
坚持生态优先,服务美丽无锡建设
坚决扛起生态环境司法保护政治责任,聚焦长江、太湖、大运河重点流域,深化协同共治。今年,市检察院在全市美丽无锡建设大会暨新一轮太湖治理推进会上,就检察履职情况作交流发言。切实筑牢长江生态安全屏障,办理相关案件706件,江阴市检察院针对某船舶公司在非法占用江滩建设码头和堆场问题办理案件,推动移除填滩土石方24万立方米,实现生产岸线向生态岸线的转变。护航太湖流域系统治理,清理各类生活、建筑垃圾12万余吨,规范处置危险废物4600余吨,18件案件入选省级以上典型案例。针对太湖治理工作牵涉面广、管理部门多、整治难度大的特点,市检察院与环太湖四市检察机关会签文件,强化跨区域协作。助推千年运河综合保护,对京杭大运河无锡段(江南段)208公里航道及岸线开展全覆盖巡查,督促清除垃圾3.7万余吨,整治非法砂石码头45个。市检察院联合梁溪区检察院办理的行政公益诉讼案件,督促整改运河河道长期船舶违停问题,获《检察日报》头版报道及全国人大代表肯定,入选最高检“十案示范”案例。市检察院、惠山区检察院针对向河湖偷排工程泥浆问题,向党委政府报送专题报告,推动全市培育泥浆处置循环产业链。
做实检察为民,守护群众美好生活
始终将民生深埋“检心”,紧盯与民生息息相关的重点,高质效办好每一件涉民生案件。办理食品药品安全领域案件653件,其中提起民事公益诉讼78件,7件案件入选省级以上典型案例。市检察院支持省消保委起诉的假冒“星巴克”咖啡民事公益诉讼案入选最高检指导性案例。聚焦困扰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噪声污染问题,立案办理公益诉讼案件45件。立足噪声污染长效治理,推动明确《噪声污染防治法》11个条款的部门职责分工。围绕特殊群体权益保护加强履职,梁溪区检察院开展无障碍环境建设专项行动,推动下辖9个街道便民服务中心、149个社区便民服务站实现无障碍社会服务全覆盖。滨湖区检察院与区残联会签协作意见,构建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的常态化沟通联系机制,被市残联评为“全市助残先进集体”。强化个人信息保护,新吴区检察院针对服务场所强制采集消费者敏感信息的违法行为,推动整改问题场所56处,同时开展专题调研,促成将个人信息保护作为建议在全国两会上提出。致力保护群众身边安全,江阴市检察院、新吴区检察院针对经检察建议督促,仍不依法消除高层住宅消防安全、老旧商业街消防安全问题的行政机关,向法院提起行政公益诉讼,并深入调研相关问题向党委政府报告,共同促进问题彻底解决。
创新机制建设,提升检察履职效能
严把案件质量关,突出高质效导向,持续提升公益诉讼检察办案质效。市检察院4件自办案件在全国高质效百案点评会上,获最高检领导充分肯定,被评定为有影响力、有代表性的高质效案件。探索开展公益损害预防实践,打造“预防为先、诉防结合、标本兼治”的公益保护格局,在最高检组织40余名全国人大代表专题视察活动中,代表们对无锡工作理念和做法给予充分肯定,2023年12月提请市人大常委会出台《关于加强公益损害预防工作的决定》,相关工作入选无锡市十大法治事件。坚持科技赋能法律监督,建成环保危废类、国土出让类等12个应用数据模型,宜兴市检察院研发“汽修行业危废监督平台”,自动推送脱管漏管企业线索35条,提示存在非法处置行为企业44家。锡山区检察院结合最高检部署的“长江船舶污染治理”专案,研发的数据模型荣获全国竞赛一等奖。
加强协作配合,凝聚公益保护合力
积极争取党委领导、人大监督、政府支持、政协民主监督,连续三年向地方党委书记、人大常委会主任、政府首长、政协主席、政法委书记、检察长,提请“出题”144题,开展专项监督48项,7个案例被省院评为典型案例,经验做法获最高检转发。持续深化代表建议、政协提案与检察建议衔接转化工作,25件建议、提案作案件化办理,13件检察建议转化为建议、提案。1件案件获评全省政协工作优秀创新案例。努力争取社会各方支持,与监委、法院、审计、生态环境、市场监管等单位相继会签规范性文件,凝聚广泛共识。市检察院出台线索举报奖励办法,滨湖区检察院据此发放全国首笔公益诉讼举报奖金。全市注册“益心为公”志愿者615人,志愿者提报线索553件。2人入选最高检首批“益心为公”骨干志愿者,8人获评全省优秀志愿者。市检察院、江阴市检察院一体联动,借助民主党派“益心为公”志愿者专业知识,办理的“长江船舶污染治理”专案,被央视《今日说法》专题报道。(兰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