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警方周刊

全时空应急响应 主动式巡航管控

无人机“空中安防”筑牢平安堤坝

  在锡城的早晚高峰时段,警用无人机盘旋于城市道路上空,协助交警实时监测交通流量、疏导拥堵路段、处理交通事故……无锡公安交警用这一双双智慧“鹰眼”,守护着市民的平安出行。

  随着科技手段在警务工作中的深度应用,近年来,无锡市公安局交通管理支队运用无人机技术深度赋能交通治理,组建无人机“空管中心”,推行24小时值班制度,组建专业化“翔鹰中队”,构建了全时空响应、主动式制空的空地一体“无人机+”现代警务新模式,以全覆盖的空中优势全面掌控全市交通动态,全面打造立体化、现代化交通管理新格局。

  持续推进基础建设,提升新战力

  入夏以来,市民暑期旅游、夜间出游、聚餐活动明显增多。为保障道路交通安全,交管部门建立常态化机制,定期对重点路段、景区等部位开展无人机空中巡逻,实时传输路况信息,掌握整体交通情况,全面开辟“空中巡查”新路径。

  “传统地面巡查受限于视角和路况,难以快速掌握大范围的交通态势,而警用无人机以锁定、预警、喊话‘一键三连’功能,将交通管理触角精准延伸至城市上空。”交通指挥中心民警陈秋林说,交管部门充分发挥“空中警力”优势,强化无人机设备基础建设,目前共有警用无人机117架、鹰巢12台,实现驻外中队无人机全覆盖,构建“专业+机制+大数据”的新型警务运行模式。

  警用无人机多用多飞才能精准赋能实战,飞手常练常训才能游刃有余,加强队伍组建、人才培养、实战训练都是警用无人机建设应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为此,交管部门固化定型“训”的体系,明确“警航证+行业证”操控员培训路径,持续推进警航人才梯队化建设,着力打造交管精品课程、金牌讲师矩阵,全面提升交管飞手实战水平,目前共有持证飞手451人,进一步壮大了“空中警务”力量。

  建立完善配套机制,抢占新空间

  7月28日早高峰时间,两辆小车发生追尾事故,停在快速内环广南立交处,后方车辆开始排队积压。巡航中的警用无人机第一时间捕捉到异常情况,立即悬停于现场上方,固定证据后启动空中喊话,引导双方驾驶人将车辆靠边停靠并使用“e路通”快速处理事故。几分钟后,事故远程处理结束,双方车辆撤离现场,避免了该路段车流出现长时间拥堵。

  在应对复杂多变的交通状况时,无人机巡航的引入,成为交警空中的一双“鹰眼”。“以往处理类似事故,从接警、派员到抵达、勘查、疏导,至少需15分钟以上才能恢复通行。”陈秋林说,警用无人机高空无遮挡的拍摄角度,对于发生在高架、隧道口等特殊路段事故的快速发现、客观取证、引导处理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大大压缩了事故现场处置时间。为此,交管部门建立完善了触发式的快速反应机制,明确11条常态巡航线路、9类必飞警情。今年以来,无人机日均参与警情处置7.4起,10分钟到场率近95%。

  如今,无人机已在多个领域中得到应用。在节假日、大型活动举办等大规模人流、车流聚集场景中,交管部门建立完善场景化预案机制,研究制定不同场景应急处置预案,按照全区域全线路要求,科学规划布设警用无人机点位,定机定人定时值守,快速调度执飞,以全覆盖的空中优势全面掌控重点区域交通动态情况。

  深化拓展应用场景,开辟新战场

  面对假期高速公路轻微交通事故多发态势,交管部门积极探索创新,将无人机技术深化拓展应用于高速公路管理领域,在京沪高速试点应用“无人机交通事件智能检测系统”,针对突发异常情形,联动路面警力快速到场处置。系统应用以来,日均接收处置预警信息21条,有效破解了高速交通处置难题,成为智慧交通建设的生动实践。

  交管部门还充分发挥无人机操控灵活、视野开阔、取证便捷的优势,开展“无人机+”新型警务模式,通过无人机拍摄固定违法证据,提高精准布控拦截查处能力,辅助地面民警现场查处,今年以来,已查获违法运输工程车辆62辆、“飙车炸街”违法13起。

  针对轻微交通事故处置,交管部门为无人机增配喊话器、照明灯、爆闪灯等外挂设备,通过快速到场、远程取证、高空喊话,引导事故当事人及时靠边或快速驶离,大幅缩短处置时间,有效避免二次事故的发生。为解决无人机巡查持续性问题,交管部门目前已在路面信号灯杆上设立12处小型“停机坪”,让无人机一次作业时间提高到2小时以上。(杨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