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省教育厅公布了2025年江苏省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校外教学点名单,无锡共有42个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校外教学点获得了备案,积极助力青年提升学历是无锡“把城市变课堂”的一道缩影。
近年来,我市大力拓展青年学习新空间,全市1224个社区(村)实现居民学校全覆盖;推动1500余个文化场馆延时、错时向社会公益开放;加强数智建设、扩大资源供给等,推动学习型社会建设成果惠及全民。7月下旬,在2025年学习型城市建设工作推进会暨交流培训会上,无锡向全国分享了相关经验与成果。
激活青年,优化崇学机制
无锡聚焦铸造青年学习强大引擎,在青年与城市的双向奔赴中,构筑“全域可学、全时能学、全龄乐学、全民善学”的学习型城市新生态。
作为物联网、集成电路等新兴产业勃发的城市,无锡坚持人才第一资源战略,着力驱动保障青年人才终身学习,在全省首推职业教育地方立法,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强化青年人才职业培训体系建设和技术技能培养。无锡先后出台多个政策文件,构筑支持青年终身学习的保障体系,全方位支持青年成长成才。
以“锡青夜校”重点项目为引擎,无锡制定了《关于提质打造“锡青夜校”公共文化教育服务项目的实施方案》,因地制宜打造团聚无锡“青年夜校”、百企万人“技能夜校”、职工大讲堂“锡工夜校”“锡蕙夜校”等青年学习子品牌,让青年在家门口的学堂中实现成长。
织密网络,构筑可学空间
无锡坚持“城市即课堂”的理念,调动一切可利用的城市资源,以空间重构突破青年学习的物理边界。
聚焦“465”现代产业集群,无锡将青年赋能提升与产业转型升级深度融合,通过“政策精准激励、产教融合赋能、赛事技术驱动”破解青年能力提升堵点。今年,无锡联合18所高校院所打造“产业实训学院”,推动校企学分互认,已输送产业人才1271名。目前,无锡设有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校外教学点42个,助力产业青年学历提升年均超2.5万人。鼓励在锡高校、职业学校面向行业企业,广泛开展技术技能培训,做到“产业需求在哪里,学习服务就跟进到哪里”。
无锡充分挖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工人文化宫、企业职工服务中心、青年之家的教育服务功能,省级标准化社区教育中心达标率100%。全市1500余个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以及“美好空间”“百宅百院”等场馆延时、错时向社会公益开放,方便青年市民沉浸式学习充电。
融通资源,打造便学场景
无锡针对青年学习的特质,加强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和数字资源建设,推动线上线下学习有效衔接,为青年学习提供快速便捷的学习场景。
无锡积极拥抱数智时代,把人工智能这个变量转化成赋能培养的增量,构建“一中心、五平台、X场景”的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上线“锡慧在线”智慧教育平台、“无锡学习在线”终身学习平台,打造线上“锡学通”“锡青夜校”“锡银学堂”应用场景,系统构建立体化“城市云端学校”,实现随时可学、随处能学。
无锡围绕人工智能、物联网、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创新课程供给,丰富现代科技产业类教学资源。“锡慧在线”汇聚数字学习资源2.6万余节,“无锡学习在线”建有1200余门线上课程。
依托“灵锡”App,无锡打造了终身教育一站式服务大厅,实现课程、教师、学员、监测评价等一体化智慧管理。同时,无锡建立了学用结合良性循环机制,实施非学历教育“学分银行”学习成果认证积累转换,探索学习积分奖励、碳普惠等制度,将市民学习行为有机融入职场发展、健康管理与环保实践之中,让学习成果可积累、可转换、可增值。
全龄友好,构建乐学范式
无锡在突出青年学习的同时,积极关注“一老一小”和特殊群体,推动学习型社会建设成果惠及全体市民。
无锡推动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互促共进,连续5年举办中小学生假期“七彩公益安心托班”,着力解决青年职工后顾之忧。出台老年教育、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系列政策,着力打造家门口的“锡银学堂”,形成市、市(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老年教育体系。全市已建成各级各类老年教育机构1231家,老年人社区教育活动年参与率达28%。
面向新就业群体,无锡打造了“锡望骑手夜校”,帮助骑手们重塑职业价值,拓宽发展道路。无锡还成立残疾人教育学院,建成3个国家级残疾人培训示范基地,累计培训8400余人,就业转化率超75%。成立乡村振兴学院,打造“培训+”农民培训模式,近三年公益培训超4.3万人次,不让任何一个群体在学习的赛道上掉队。
下一步,无锡将深化构建泛在可及的全民终身学习体系,让学习真正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强大驱动。(锡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