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冬天退休时,望着窗外的飞雪,正思索着晚年生活的方向,女儿打来电话:“妈,来无锡吧,我照顾你们。”这份牵挂如暖流涌入心田,日子在亲情的呵护中格外温馨。
外孙上小学后,白天的时间宽裕了不少。听小区的姊妹们说老年大学有朗诵班,想着能丰富生活,便决定去看看。教室里满是和我一样的退休老人,大家围坐在一起读诗,氛围热烈融洽。如今想来,正是这一选择,为晚年生活增添了一抹亮色。
第一次上课,阳光透过玻璃窗落在课桌上,我把《乡愁》诗稿抚平三次,指尖总在“邮票”“船票”上摩挲。前排姐妹们的声音温润动听,轮到我时,刚读出“小时候”三个字就卡了壳,喉咙发紧,手心的汗把诗稿洇出浅痕。好不容易读完,耳根发烫,后排七十多岁的顾欣走过来,拉着我的手说:“妹子,你读‘母亲在那头’时,我鼻子一酸,想起自己的老母亲了。”我忙摆手说读得不好,他却指着“矮矮的坟墓”那行字:“这诗里的滋味,咱们这个年纪的人最懂,你是用真心在读呢。”
年轻时读《雨巷》,总觉得那份惆怅是少年人的故作忧愁;如今历经岁月洗礼,走过戈壁滩、见过长江落日,才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是时光沉淀的温润,如同老茶,久品方知醇厚。老师录制了我领诵的片段发到邻里群,大家的夸赞让我心里暖暖的。
现在的晨练,我常绕着住处附近的花坛散步,手里拿着诗稿。读《将进酒》时,会想起当年在戈壁滩的脚步,读出那份豪迈;念《再别康桥》时,则放慢节奏,感受诗中的柔情。有次因读得投入被街坊打趣,反倒觉得是生活中的小乐趣,这份从容正是岁月赋予的礼物。
每周三下午,洒满阳光的社区活动室里,绿萝生机勃勃。练累了,大家就分享过往经历,我在新疆长大,聊胡杨的坚韧,他们讲江南梅雨的缠绵,不同地域的故事碰撞出共鸣,这份温暖比许多赞歌更动人。
如今头发虽白,但读起“老夫聊发少年狂”仍中气十足;皱纹渐深,声音却因岁月的沉淀更有力量。这辈子经历了不少事,最珍视现在的生活。这饱经岁月的嗓音,正满怀热忱地歌颂生活,依旧清亮动人。(周文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