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警方周刊

交通治理“精细化” 安全畅通双提升

  早晨7时30分,太湖大道通扬路口车流如织。这个路口位于太湖大道隧道出口处,沿路小区、学校、医院众多,每天早晚高峰时段,许多从隧道内驶出的车辆与地面通行车辆在此处汇集交织,时常引发交通缓行。

  为有效解决太湖大道通扬路口的交通现状,交管部门妙施“微创手术”,通过主线“左转右置”、借用“辅道左转”、提前“分流诱导”等措施,进行“精细化”交通组织。经改造,该路口道路通行能力提升,主线左转排队长度下降60%,辅道左转车道利用率提高20%,路口整体通行能力提升13%,有效缓解了隧道出口车辆的交织冲突,市民出行舒适度明显提升。

  车道划分与交通流量不匹配,高峰车辆积压缓行

  有市民向交管部门反映,太湖大道通扬路口在早晚高峰时段存在极大安全隐患,部分从太湖大道隧道驶出的车辆无法顺利进入路面左转车道,只能在直行车道等待,甚至出现违法加塞的情况。而且出隧道的左转车辆要想转入通扬路,通常需要3个信号灯周期,此时的直行车道却是空放状态,造成道路资源浪费。

  群众有所呼,部门有所应。接到反映后,交管部门进行了细致的实地勘查,发现太湖大道通扬路口西进口(即从太湖大道由西向东方向进入路口)车流量较大,尤其在早晚高峰,经常出现拥堵。据统计,早高峰期间太湖大道主线交通流量为左转493辆/小时、直行1058辆/小时、右转124辆/小时,直行和左转都会出现短时间积压缓行状况。

  “由于太湖大道通扬路口西进口采用主辅路分离设计,其中主线车道经渠化设置为1左转3直行1右转,辅道渠化为1左转1直右混合车道,当交通流量饱和时,会出现车辆交织冲突现象。”交管支队秩序大队教导员钱国豪说,主线左转车道排队接近200米,平均需要等3个信号灯周期才能通过,而旁边的辅道左转车道基本没有车辆排队,车道资源分配利用不均衡也是造成拥堵的主要原因之一。再加上由西往东出隧道准备左转的车辆需连跨两个车道,高峰期变道空间不足,时常导致加塞、剐蹭情况。

  调整车道分布主线“左转右置”,因地制宜提效率

  “微改造”之精,在于直击要害。为了缓解太湖大道通扬路口的交通矛盾,提升通行效率和安全,交管部门将该路口西进口主线的车道布局调整为“直行、直行、直行、左转、右转”,左转车道从最左侧移到了第四车道。这样,从隧道出来需左转的车辆可直接驶入正前方左转车道,无须再连续向左变道,大大减少变道冲突和加塞现象,行车更有序、更安全。

  “我们联合市政园林部门对路口实施土建工程改造,在主辅路之间的侧分带开设一个主线进入辅道的出口,做到路口有两个左转车道,需左转车辆可进入辅道左转。”钱国豪说,充分发挥辅道的通行能力,增加左转蓄车空间,有效分担主线通行压力,降低主线左转车辆排队长度,缩短左转等待红灯时间。

  太湖大道通扬路口交通组织调整后,为保障驾驶人提前了解并准确选择车道,交管部门针对隧道方向来车、清扬路方向来车设置了多级车道指引标志,通过多级预告、逐级提示引导车辆按需进入目标车道。比如,在隧道内出口方向设置指引标志,驾驶人可以根据车道指示标志和导向箭头行驶,直行靠左,左转或右转靠右,左转有2个车道可选择,按照需求选择合适的车道通行。同时,在清扬路口设置提示标志,诱导清扬路去往通扬路方向的车辆走辅道,分流太湖大道主线通行压力。

  “一点一策”精细化道路改造,交通资源实现高效运转

  城市交叉口是交通流在道路间转换的重要节点。城市交叉口的设置如果不够科学化、合理化、精细化,可能出现通行效率不高、秩序混乱等问题。今年以来,交管部门对全市道路进行全量排查,涵盖快速路主干道等常发性拥堵节点,以及医院、学校、景区等多个重点区域,针对每一个重要场景的通行条件、流量情况、交通构成、停车设施,进行深入细致的问题分析、流量监测,并提出“一点一策”整改方案。

  “这个路口改造得好,以前早晚交通高峰堵得心慌,现在顺畅多了,也更加安全了。”家住机床新村的居民范女士说。以前在高峰时段,运河西路梁溪路口由于大量的车流汇入加上车道变窄,车辆排队较长,通行效率不高。同时,路口东西方向未设置人行横道线,行人过街安全无法得到保障。

  经认真调研,交管部门对该路口进行了“微改造”,通过调整南进口车道渠化和路口增设人行横道线、人行信号灯、非机动车标线等设施,目前整体通行效率提升10%以上,高峰时段排队长度缩短约七成。一系列调整后,人车各行其道,礼让行人蔚然成风。

  交通“微改造”,解决大隐患。截至6月底,交管部门实地踏勘150多个道路点位,其中60处存在视距遮挡、标志标线和交通设施不完善等道路安全隐患,目前已全部整改完成。(杨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