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提起水泥厂,人们脑海中总会浮现出浓烟滚滚、粉尘漫天的景象。作为工业排放大户,水泥行业一直是大气污染治理的重点领域。位于宜兴杨巷镇的江苏宜城南方水泥有限公司近日正式通过了国家评估核查,成为全省首家、全国第二家实现超低排放的水泥企业。经测算,与省排放标准相比,企业全年可减少氮氧化物排放65吨、二氧化硫70吨、颗粒物55吨,累计减污约190吨。
昨天,记者来到宜城南方水泥有限公司厂区,整洁的面貌颠覆了记者对传统水泥厂“灰头土脸”的印象:烟囱口几乎看不到明显的烟气,黑色路面清洁干净,草坪树木绿意盎然。这一变化源于我市大力推进的超低排放改造工程。“超低排放”主要指有组织排放极限管控、无组织排放系统治理和对清洁运输的全面管控。有组织排放标准即要求氮氧化物、二氧化硫、颗粒物的排放浓度分别控制在50、35、10毫克/立方米以下。在生态环境部门的指导下,南方水泥投入巨资向这一行业“天花板”发起冲击。
实现超低排放的核心在于高效控制有组织废气排放。“针对窑尾烟气,我们采用了智能脱硫、脱硝技术。”企业生产负责人顾云涛介绍,这套技术能根据实时排放数据自动调节,大幅降低氨水消耗。废气处理过程中,企业还使用了全密封抑尘槽,就像给容易“跑冒滴漏”的烟尘加了罩子,(下转第2版)
全省首个!这家水泥厂率先“变身”
(上接第1版)回收后还可重新回到生产线循环利用,实现“吃干榨尽”。
更大的挑战,在于如何“锁”住物料输送、贮存堆放、车辆运输等环节的无组织排放粉尘。记者在生产区域看到,厂房内部、设备连接处、物料转运点等地,密密麻麻分布着102台高效袋式收尘器。这些“除尘卫士”能够精准捕捉在物料破碎、输送、研磨等过程中可能“溜出来”的粉尘,确保生产线上看不到扬尘飞舞。此外,企业还投资建设了一条1.2公里的地下输送通道,每天1万多吨的石灰石原料实现全电输送,彻底告别“车轮滚滚、尘土飞扬”的传统运输方式。
实现超低排放不仅是技术升级,更是一场生产方式的变革。顾云涛说,在无锡强化污染源自动监控的要求下,厂区所有关键排放口都安装了自动监测设备,实现排放数据的实时透明监管。这种“技防+人防”的双重保障,确保了减排效果的持续稳定。
南方水泥在超低排放上的成功实践,为我市的蓝天白云增添了实实在在的“含金量”。数据显示,今年1—7月,无锡PM2.5平均浓度较去年同期改善4.5%。市生态环境局人士表示,我市正加快推进钢铁、焦化、水泥等重点行业超低排放改造,通过政策激励、技术帮扶和严格监管“三管齐下”,推动更多企业向“超净”标准看齐,持续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让“无锡蓝”成为城市常态。
(陈菁菁、张庭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