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苏浙皖三省交界的群山深处,宜兴太华镇珍藏着6个省级及以上传统村落,是宜兴市传统村落数量最多的乡镇。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山区独特的“岕村”风貌如何放大共富效应?打造“小而精”的山水慢生活空间,太华既留住青山绿水的古朴肌理,又因地制宜探索“传统村落+”模式,实现发展业态与村落文化的有机衔接。
宝藏秘境
与山水相融留住乡愁
不久前,太华镇胥锦村民望自然村的“树王”冲上了热搜,这棵树龄达1005岁的七叶古树迎来盛花期,吸引众多游客和摄影爱好者前来打卡。太华是珍稀树木的宝库,目前拥有一二级国保古树名木86处,为宜兴之最。地处“鸡鸣三省”的群山深处,太华的传统村落保存较好,留下一大批古民居、古树、古道、古祠堂、古寺,还有茶艺、竹编等传统非遗、文化遗迹和丰富的红色文化。宜兴是全省第一批入选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市、 区)的地区,而太华镇更是古村落密集,共有6个省级及以上传统村落,在宜兴市位列第一。
胥锦村是中国传统村落。漫步在村间,斑驳的墙面留下了历史的痕迹。村党总支书记林国明介绍,古村落纵深有2公里,民居是典型的徽派建筑风格,目前保留下来的清代、民国年间的建筑有59间,一幢百年建筑修缮后成为非遗折扇工作室。胥锦还是远近知名的“红村”,2021年入选全国红色美丽村庄建设试点。这里是抗日战争后期苏浙皖边区的革命根据地,有“红色太华山,苏南小延安”的美誉。村口建有太华山新四军和苏南抗日根据地纪念馆,还修缮改造了三洲实业中学旧址、合兴饭店等一批红色历史遗迹。
通过多年来传统村落的申报,太华挖掘整理了一大批“宝藏”,梳理胥锦、乾元、襄阳、石门、太平、深洞等古村落历史遗存,可以看出山区传统民居、古树、古祠堂特色鲜明,尤其是红色文化独树一帜,与自然山水风光融于一体。太华的丰富资源开始被越来越多的游客关注,在社交媒体上被誉为“江南最后一个宝藏秘境”。
有机更新
村民生活更便利
太华多个村庄沿山岕涧溪狭长分布,形成独特的宜兴山区“岕村”风貌。太华近年来创新探索“红色+传统+特色田园”的新农村建设模式。在秀美山水间,山路两旁和白墙黛瓦的民居门前屋后,大都用竹、木、石、瓦等传统元素点缀,乡土风味十足。“走符合山村实际的路子,充分体现山村特点,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镇建设办公室主任王小军说。
目前,太华镇正在加快编制各村的《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规划》与《太华镇传统村落集中连片区保护利用规划》,并建立太华镇传统村落资源档案库,对传统村落的自然山水、村落格局、传统建筑、历史环境要素等进行分类保护与发展。对老建筑的保护性修缮采用原材料进行修复,起到延续历史古韵、丰富街景、增强乡愁记忆的作用;从保护古树名木角度出发,拆除部分建筑,将古树“解放”出来,形成可亲可感的树荫空间。
“既有传统村庄风貌,又有现代设施条件。”在该镇太华村翻建一新的老宅前,无锡市区工作的李先生说,即便是盛夏时节,山里也不用开空调,他每个周末都会回老家待上两天,过过度假生活。老宅既保留了历史质感,留住乡愁,又能提供生活便利。王小军介绍,近年来镇里加快完善基础设施配套,改善人居环境,经过多年的新农村建设,太华各个古村落的道路等基础设施已补充完善,自来水、污水纳管实现全覆盖,天然气进村也在大部分村庄完成。正因此,近年来回乡翻建老宅的人明显增加,而镇里也严格规范新修建房屋,要求修建风格须与传统民居保持一致。
与此同时,太华积极扶持非遗发展,定期召开工匠培训会,制定非遗传承扶持奖励制度,让竹编、折扇、十番锣鼓等非遗项目重新焕发生机活力。
共富效应
产业支撑造血功能
在涧溪玩水嬉戏,爬古道领略山水风光,坐在村咖和民宿里享受悠闲时光,周末到太华亁元村度假的游客最高超万人。在乾元村最深处,江左凤凰民宿一线天店也迎来了一批批游客。这家民宿是租下几户村民的房子改造而成,既与古村落融为一体,又增添泳池和咖啡馆等现代设施。
有产业支撑才有造血功能。太华营造“小而精”的山水慢生活休闲空间,在传统村落的加持下,“茶禅+”“康养+”的特色文旅产业逐步兴起。古村落纷纷利用民居开出精品民宿,溯溪游、登山游、红色旅游等特色项目受到追捧。
仅有1000亩水田的太华镇,今年入选全国农业强镇培育名单。依托山林资源,尤其是茶叶资源,太华确立茶叶产值突破6亿元的目标。镇农业农村办公室主任朱丽萍介绍,目前,镇里正在推动多个项目,包括茶叶生产的智能化改造、茶园基础设施提升、茶空间营造等,为加快茶文旅融合发展持续发力。
太华是天然富硒地区,土壤硒含量均值冠绝全省。以硒为媒,这里正在孕育健康养生的黄金产业,富硒米、富硒茶、富硒金丝皇菊,打造了“太华硒品”公共区域品牌。改变过去农户“提篮叫卖”的模式,太华镇正筹备成立农副产业公司,收购农户的板栗、笋干等农副产品,统一加工、包装后推向市场。近日,他们与无锡朝阳集团等达成协议,将把一批批山区土特产销往城区,拓宽村民致富路。(胡志杰、蒋梦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