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科技 发布厅

纳米药物递送、人工智能自适应调整、光纤定位脑肿瘤……

我国肿瘤治疗向精准医学迈进

  杀伤肿瘤细胞却也可能误伤免疫系统。在肿瘤治疗中,“伤敌一千自损八百”是一道全球难题。纳米药物递送、人工智能自适应调整、光纤定位脑肿瘤……今年以来,我国临床医疗一线涌现出一批自主创新的科研成果,让肿瘤患者有更小的治疗痛苦、更低的毒副损伤、更高的生存质量,这是医学创新的希望与力量。

  近日,国际学术期刊《先进材料》发表了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王建六团队联合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肖海华团队、中国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黄帆团队的研究成果:基于合成高密度脂蛋白的纳米盘载体。这些纳米盘载体,好比一群直径仅10纳米、形似“圆盘”的“特种兵”悄然潜入肿瘤组织,不仅携带化疗“弹药”精准打击癌细胞,更能激活人体免疫系统协同作战。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党委书记、妇产科疾病研究所所长王建六介绍,三大团队联合,选用能诱导DNA损伤并激活免疫的四价铂前药作为核心“弹药”,通过仿生设计,将其与磷脂等自组装成“人工细胞快递员”。

  宫颈癌防治,是守护广大女性健康的“必答题”。针对局部晚期宫颈癌放疗中靶区易变化的临床难题,北京协和医院率先引入基于迭代锥形束CT的人工智能在线自适应放疗平台。通过锥形束CT快速高清成像,结合AI算法实时更新放疗方案,在线自适应调整不到20分钟。专家表示,这如同为放疗计划更新派去了“人工智能通信兵”,用它的“千里眼”和“顺风耳”建立起四通八达的“通信神经网”。

  复发高级别胶质瘤生长迅速、治疗难度大,被称为大脑“癌中之王”。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单永治团队近期发表了国产激光间质热疗治疗复发高级别胶质瘤的研究结果:通过机器人精准定位并辅助置入导向钉、套管和光纤,磁共振确认光纤位置和消融范围,通过3毫米的小孔即可实现胶质瘤的不开颅精准消融与破坏。

  这就相当于设置了“高级别侦察兵”,提升靶向消融的精准度。结果显示,32例病人完成相关治疗后经一年时间随访,平均生存期和单纯保守治疗相比延长。

  今年以来,我国肿瘤靶向药也捷报频传。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沈琳团队牵头对我国首创同时靶向EGFR和HER3的抗体偶联药物进行了研究,相关成果有望对解决晚期食管癌鳞癌患者的耐药性等问题产生积极效用。5月,中国自主研发抗体偶联药物注射用瑞康曲妥珠单抗获批上市;6月,治疗组织细胞肿瘤及神经纤维瘤双适应症的国产靶向药物芦沃美替尼片开出首批处方……这些创新药恰似“狙击手”,为难治和易复发型癌症患者带来希望。

  从纳米递送技术,到智慧闪耀的AI放疗平台;从直捣黄龙的光纤消融,到不断涌现的靶向新药——中国肿瘤治疗的科研工作者聚焦临床“真问题”,在精准医学的征途上不懈努力和奔跑。

  (据新华社北京8月20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