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朱冬娅
长三角科技创新协同发展再添“硬支撑”。近日,沪苏浙皖四地人大常委会同步表决通过《关于促进长三角科技创新协同发展的决定》,将于今年9月1日起共同施行。这一重大区域协同立法举措,标志着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进入法治化新阶段。从科技成果跨域转化到创新主体联合攻关,再到区域创新生态共建,无锡正以积极姿态深度融入这一进程。未来,随着《决定》落地,无锡与长三角各地的科创协同将迈向更深层次、更广领域。
成果共享:产业沃土加速创新落地
促进长三角科技创新协同发展,科技成果共享不仅是一个重要途径,更是实现长三角三省一市“相加大于4”的关键引擎之一。如何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产业应用?无锡在多个产业领域展露出“科技成果产业化首选地”的潜力,通过积极承接长三角创新势能,让跨区域协同创新真正从“纸上协议”变为“落地项目”,推动长三角创新动能加速转化为高质量发展实效。
上月,在沪举办的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不仅集中展示了人工智能领域的最新成果,还见证了一次长三角科创合作的成功牵手。期间,无锡与科大讯飞举行会谈并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将在多模态大模型研发、应用场景开拓、顶尖人才引育、产业生态圈构建等方面深化合作,并引进科大讯飞的技术成果,在无锡高新区落地人工智能合作项目。
距离此次牵手4个月前,无锡市领导专门带队跨越300公里奔赴合肥,叩开科大讯飞的大门,提出双方建立“从底座到应用”全链条战略合作关系的构想。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则当场拍板,决定与无锡携手打造“以算力为基础的产业生态”。
科大讯飞并不是今年首家与无锡成功牵手的长三角头部AI企业。5月底,强脑科技全国首家脑机科学创新示范中心在锡发布,这家来自杭州的全球脑机接口领军企业将在无锡市中心打造一个集“产、学、研、育、赛”于一体、能用“意念操控”的智脑未来创新示范中心。本周,位于崇安大厦的创新示范中心即将启动试运营,作为全国首个脑机接口沉浸式体验空间,开启一场探索大脑与科技边界的奇幻之旅。
长三角头部AI科技企业,为何频频与无锡结缘?核心在于长三角科创协同的“聚变效应”与无锡产业化“沃土”的精准契合:无锡有把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产业应用的最佳土壤。从上海的AI前沿研发、合肥的基础科学突破到杭州的数字经济生态,长三角已形成跨区域创新链,而无锡不仅有集成电路产业超千亿规模的硬件支撑,能为大模型、脑机接口提供“芯片+终端”的全链条配套,更有高端算力平台与“拎包入住”的产业园区,让企业落地即能对接资源。
技术共研:携手打造创新“联合战队”
今年5月,第三届先进技术成果转化大会在苏州举行,期间,无锡锡山海工装备产业园把一场合作恳谈会开到了大会举办地。锡山区有造船工业基础,自2021年起就在东北塘街道全力打造海工装备特色产业园。虽然产业园已集聚起海联舰船、东舟船舶、凯铭科技等一批重点企业,但技术供给端偏弱的“痛点”制约着园区的长远发展。
恳谈会上,产业园所在的东北塘街道与先进技术成果长三角转化中心无锡分中心签约合作,锡山海工装备特色产业园则与浙江大学海洋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海洋装备研究院牵手成为产业生态合作伙伴,将积极引进研究院的先进技术。产业园还聘请了研究院的多名专家担任产业发展顾问,为园区技术攻关、发展规划等提供专业指导。
“未来将在产学研成果转化、产业化项目招引、人才培养等方面建立进一步合作,带动园区企业从原先的制造生产转向以‘链主’企业带动、上下游合作的共赢模式。”东北塘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刘骁认为,锡山海工装备产业园与长三角地区的其他城市开展深度合作,可让双方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提升区域经济的整体竞争力。
产业园区向科研院所“要智慧”,创新平台之间也正通过长三角创新协同发展的“强链接”,构建起创新“联合战队”。继去年7月成功落成一期氢能动力测试基地之后,今年,同惠新能源汽车创新研究院又启动了二期建设,计划建设3万平方米的氢能产业链测试实验室,覆盖燃料电池、储氢材料等领域。
从研究院名称中的一个“同”字,就能窥见该平台的技术来源与发展导向:研究院依托上海智能新能源汽车科创功能平台、同济大学汽车学院和惠山经开区的各方资源,致力打造氢能动力检测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平台。未来,该平台将持续深化多方技术共研,助力长三角地区在氢能领域形成更具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依托长三角丰富的产业科技资源,无锡正以“技术共研”为纽带,将一个个产业创新实践串联成融入长三角科创协同发展的全局布局。这些扎根产业的创新“联合战队”,不仅为无锡打通“技术—产业—经济”的转化通道,更成为长三角区域内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的生动注脚。
生态共建:制度创新筑牢协同根基
长三角科创协同发展,离不开制度保障与生态支撑。继今年7月《长三角创新联合体建设工作指引(试行)》开始施行之后,由三省一市同步通过的《关于促进长三角科技创新协同发展的决定》也将于9月1日开始施行,为长三角科创协同“一盘棋”提供更加坚实的法制化保障。
该《决定》提出,要加强政务服务建设,促进服务机构互认、服务内容相通;加强金融支持创新力度,为科技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的综合金融服务,引导金融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完善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机制,推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大型科学仪器等科技资源开放共享以及科技专家库共享共用,开展联合攻关等项目的协同管理和数据共享。
在共享科技资源开放方面,长三角“科技资源+科技服务+科技政策”融通的跨区域服务平台目前已纳入大型科学仪器49518台(套),仪器总价值超590亿元。长三角科技创新券已在上海、浙江、江苏全域以及安徽部分区域实现互联互通。随着《决定》的施行,长三角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机制将进一步完善,无锡也将更便利地获取光子科学、生命科学等领域的大科学设施跨区域共享资源。
从科技金融端来看,长三角资本联动呈现出更加活跃的趋势。上月,浙江众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公告,计划出资1900万元,联合太湖空天动力研究院等机构,设立总额5005万元的空天众合创业投资(无锡)合伙企业,该基金将重点投资空天动力、航空航天产业链项目。通过资本联动推动长三角空天技术产业化,强化无锡在航天零部件制造领域的优势。
今年年初,上海燧原科技在无锡高新区建设华东区域总部及太湖亿芯智算中心,面向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等场景提供AI算力服务,并联合17家生态企业组建“燎原”人工智能产业联盟。随着长三角科技创新协同发展进一步深入,人才、资金、技术等产业要素未来将在更大范围流动,与现有的一批产业联盟一起构建更加活跃的长三角产业生态圈。
从成果共享、技术共研到生态共建,无锡正以全方位的开放姿态融入长三角科创共同体建设,不仅推动自身产业转型升级,更成为区域协同创新网络中的重要枢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