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时评

激活地铁下沉空间这片“隐形财富”

  □ 田 园

  地铁下沉空间的利用潜力巨大,开发前景广阔。激活地铁下沉空间这片“隐形财富”,需要遵循“先试后行、梯次推进,先放后育、市场主导,先扶后引、逐步升级”的渐进式发展路径,让市场与政策协同发力,最终实现可持续繁荣。

  曾经,城市地铁的下沉空间被视为单纯的交通配套设施;如今,在城市资源空间紧约束背景下,其内在价值得到更多认可和探索。据报道,锡城虽有地下空间利用相对“火爆”的地铁三阳广场站,但大剧院站地下商业街、市民中心站下沉空间等地铁商业空间依然比较冷清,上海地铁人民广场站下沉式商业街“迪美购物中心”、广州地铁的“时尚天河”商业广场等成功案例,表明地铁下沉空间的利用潜力巨大,开发前景广阔。

  如何激活地铁下沉空间这片“隐形财富”?这仅靠行政指令或短期刺激是不够的,需要遵循“先试后行、梯次推进,先放后育、市场主导,先扶后引、逐步升级”的渐进式发展路径,让市场与政策协同发力,最终实现可持续繁荣。

  先试后行,梯次推进。可通过试点探路、以点带面,有效避免盲目跟风带来的风险,也可以防止一哄而上造成资源浪费。可以选择条件相对成熟的区域开展试点,对空间布局、业态分布、流量潮汐、场景植入等进行大胆探索,借助大数据分析,寻找打开下沉空间商业潜力、吸引资本和经营者参与的“密码”,形成可复制、可借鉴的运作模式,为后续推广积累信心、树立标杆。同时,在先行先试过程中,对有可能暴露出的人流管理、消防安全、业态融合等方面问题要主动寻找破题方案,为后续推广提供优化依据。

  先放后育,市场主导。地铁下沉空间的活力最终要靠市场来激活。要让市场自然生长,政府应当好提供适宜土壤和养分的“园丁”。要提供优惠政策、降低入驻门槛。例如,对初期入驻的商户给予租金减免或税收优惠,鼓励创新业态尝试;简化审批流程,避免因行政壁垒阻碍市场活力等。同时应避免过度干预业态选择。市场自发形成的业态、场景,往往更符合现代都市人的需求。政府部门要做的是提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如流畅的无线网络、清晰的导视系统、舒适的公共空间等,让商业生态自然演化。此外,可以通过“政府搭台、市场唱戏”等模式引入专业运营机构,以市场化方式管理下沉空间,在提高管理效率、确保商业品质的同时,更好激发市场活力。

  先扶后引,逐步升级。市场培育初期,难免会出现混乱或低效现象。此时,除了触碰城市管理底线的问题外,应保持一定的宽容度,允许市场在试错中自我调整。比如,对早期可能出现的业态杂乱、同质化竞争等问题,不搞“一刀切”清理,而是依托市场化手段,促其优胜劣汰。待市场逐渐成熟时,可以推出引导性政策,鼓励文化创意、科技体验等业态入驻,不断拓展其功能,使地铁下沉空间既是商业网点,也是城市文化节点。同时,应建立动态反馈机制,通过大数据监测客流量、消费偏好等,及时优化空间布局、业态配比,以政策微调方式作出“柔性调控”,不断满足市场需求。

  地铁下沉空间不是城市的“剩余空间”,而是待开发的“地下金矿”。只有尊重市场规律,采取渐进式策略,这片“隐形财富”才能被充分激活,融入城市客厅,融入市民生活,甚至成为塑造城市的新名片。(作者为机关工作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