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时评

深挖夜市多元模式 打造城市推介名片

  □ 沈梦龙

  今年夏季,全市各地的夜市如雨后春笋般兴起,加之抖音、小红书、微博等平台加持,夜市经济呈现出欣欣向荣之势。但不少市民在体验过多个夜市之后,都会有雷同之感,一些夜市仅在形式上略微不同,本质上都是就近便民的集市。如何提高夜市经济的内涵和辨识度?可以进行多方面深入探索。

  夜市经济围绕“夜”。夜市中,“夜”是基础和本质,但是当前不少夜市仅仅把白天的集市摊位搬迁到晚间,没有体现“夜”的属性,这显然不是合格的夜市。“夜”的属性要与白天相区分,增加一些只能在夜间出现的业态如灯光类产品。可以结合暑假在夜间展播青少年喜欢的动画电影,同时售卖零食周边等;还可以结合当地文化展示售卖一些具有本土特色的灯光类文创,让市民感受到夜间市集的独特魅力。比如与今夏热门的“苏超”相结合推出的“足球夜市”,通过设置夜间大屏,吸引消费者观看“苏超”赛事的同时售卖文创周边、非遗产品等,就是不错的思路。

  夜市经济体现“市”。夜市,本质是一种集市,应该有琳琅满目的商品,但是当前不少夜市同质化倾向严重,品类无非是奶茶、果汁、咖啡、小吃等,让市民体验感大打折扣。其实除了相对受欢迎的饮食类摊位,可以扩大业态类别,如加入青年人喜欢的互动游戏体验摊位、科技与运动类的体验摊位,老年人喜欢的棋牌类体验摊位,游客喜欢的文化体验摊位,体现环保的旧物回收摊位,注重实践的手作体验摊位等,并根据分类进行区域划分,在丰富夜市品类的同时提升夜市的层次感,让市民逛夜市时有丰富的体验选择。

  夜市经济保障“经”。夜市经济的最终落脚点是经营,相关部门要做好经营行为的后勤保障和秩序管理,防止出现噪声扰民、环境污染、食品安全等问题,让摊主顺心卖、顾客安心买、游客开心玩。同时,经营模式也可以是非营利性的跨界运营,如凸显本土文化个性的文艺表演、彰显人文气息的物件展览、集聚地方特色的非遗体验、体现城市风貌的网红打卡、促进文明实践的志愿服务等,让达人表演、文化集萃、民间艺术、公益宣传等各种运营模式搭配经商模式,打出“夜市+”的“组合拳”,实现“1+1>2”的效果。

  夜市经济凸显“济”。夜市经济既能产生经济效益,又可以为城市各方面发展和治理提供助力、产生增益,达到济民的效果。如一些文旅事业相对薄弱的地区可以通过特色夜市盘活文化产业和夜间旅游;一些经济相对薄弱的地区可以通过鼓励自由职业者加入夜市朋友圈增加营收;一些流动摊贩难以治理的地区可以圈划区域整合成规模夜市并规范管理;还可以利用夜市收益作为慈善基金普惠当地。总而言之,夜市经济是撬动城市发展治理的有效手段之一,只要行之有方,就能将一方夜市打造成本土化推介的靓丽名片,甚至提升城市治理能级。

  (作者系新吴区新安街道新湖社区筹建组党支部书记、筹建组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