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队现有43名队员,其中16名队员是从江阴一中走出去的。”曾经的甲A联赛江苏队球员、现在的“苏超”无锡队副领队、江阴市业余体育学校校长姜屹峰是江苏省江阴市第一中学毕业生,提起这组数据,他深感自豪。在今年的“苏超”球场上,活跃着许多江阴一中的毕业生和“准毕业生”球员。除了无锡队,江阴一中的“足球健将”还散落在其他城市球队中,可谓“遍地开花”。这股令人瞩目的力量缘何而来?近日,记者走进江阴一中,探寻这所学校足球建设丰硕成果背后的密码。
●绿茵场播撒成长种子
6月15日,“苏超”第四轮苏州队对阵连云港队,比赛后半场,苏州队球员王飞与连云港队球员张芮萁在头球争抢时发生碰撞倒地。两位队员爬起来后,互相轻拍示意,并肩走向场边,张芮萁将手中的水递给王飞。绿茵场上的这一暖心时刻让观众感动不已。
张芮萁是江阴一中2023届毕业生。看到这一幕,江阴一中体校部部长袁海东感慨道:“我们的学生比赛素质这么高,我觉得很骄傲!”
“讲求团结,懂得感恩,乐于奉献。”这是袁海东在日常教学中反复向队员们强调的要义。在江阴一中,以“学踢球先学做人”为根基的全人培养理念贯穿了该校足球教育的始终。
●小足球点燃大梦想
7月底,无锡队队员潘雨生、罗宏斌、朱嘉熙,都收到了心仪大学的录取通知书。“知识给了我自信,训练给了我实力。”罗宏斌说,在江阴一中读书的日子,让他收获满满。
对于这批定向选拔的足球特长生,江阴一中联合市体校定制了“文化+专业”双轨课程,实现体教融合。“上午上课,下午训练,老师和教练对我们既严格又关心。”无锡队球员杭天沅告诉记者,教师传授知识,教练提升素养,双重加持让他们实现了课堂与足球场的顺利跨越。
作为江苏省培养足球后备人才特色学校,江阴一中的校园足球活动也开展得热火朝天。在保证班级有队伍、年级有活动、校级有联赛的同时,该校面向全体学生开设校本必修课、选修课,充分激发学生对足球运动的兴趣和热情。“我们不是简单地让学生踢球,而是要让他们在文化学习与专业训练中找到平衡。”江阴一中党委书记顾文伟说,“体育能培养学生的爱好,增强学生的体质,锤炼学生的品格,我们希望通过小足球点燃学生心中的大梦想。”
●探索优秀足球后备人才成长路径
20世纪80年代,江阴一中立足地方,组建男子校园足球队;1997年,与江阴市业余体育学校强强合作,组建高水平男子足球队,代表无锡参加各级各类比赛;2016年,成立江阴一中体校部,进一步探索实践“体教融合,市队校办”高水平体育人才培养模式……依据“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学训并重、人才共育、特色共建”的原则,江阴一中多年来逐渐探索出一条“体教一体化,培养优秀足球后备人才”的校园足球发展路径,足球特长生录取率保持在90%以上。截至目前,江阴一中已为社会输送200余名足球人才,向同济大学、南京大学、北京体育大学等重点高校输送80多名优秀运动员,为中国足球事业注入了新鲜血液。
以球育德、以球增智、以球健体、以球修美、以球促教,江阴坚持“普及”与“提高”并重,全覆盖开展全市校园足球联赛活动,全力守护青少年在绿茵场上奔跑的梦想。
(江苏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