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跋涉
信念火种引燃抗战烽火
从无锡市惠山区的无锡抗日青年流亡服务团纪念馆启程,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匡村实验学校的学生以模拟行军的方式,重走当年“锡流”之路,一步步感受“信仰的光芒”:1937年11月25日,无锡即将陷落,为保存革命力量,中共地下组织决定动员爱国青年撤离无锡,转往宜溧山区开展游击抗战。80多位无锡青年以匡村中学为起点,于锡西陆区桥会合,带着进步书籍与宣传材料,毅然西行。
“之所以从这里出发,一是因为这里早有中共党员以教师身份秘密活动,群众基础较好;二是因为‘锡流’中有多位本地青年;三是因为此地离城区较远,相对安全。”纪念馆义务讲解员聂清欣缓缓道出这段历史。
队伍行至溧阳,战局突变:日军分两路夹击,一路沿沪宁线西进,一路经太湖南侧包抄南京,使溧阳陷入重围。党组织随即决定就地成立无锡抗日青年流亡服务团(“锡流”),推选孙克定为团长,周秋野、钱敏、吴志明为副团长。会后,“锡流”成员分成两路,分别向八路军武汉办事处和新四军南昌办事处进发。
革命的信念如明灯指引前路。“锡流”成员徒步跨越苏、皖、赣、豫、鄂五省,行程上千公里,一路追寻党的旗帜。他们既是一支流亡队伍,也是一支抗日宣传队。沿途演出《放下你的鞭子》等剧目,用方言向农民宣讲抗日道理。成员程兰芬后来回忆,大家常睡在百姓屋檐下、大树底下,风雨无阻。马路是舞台,村头巷尾是阵地,他们在沿途播撒抗日救亡的火种。面对日军封锁与艰苦环境,“锡流”成员意志坚定。行至芜湖,他们目睹日机轰炸渡江难民,数百同胞罹难,更坚定了抗日决心。
历时一个多月的艰苦跋涉,“锡流”成员最终抵达武汉、南昌,正式加入抗日队伍。“锡流”成员年龄最小14岁,最大36岁,其中夫妻、姐妹、兄弟共18对,不乏富家子弟和地方学者。国家危亡时刻,他们毅然离家寻找救国道路。长期革命斗争中,19位成员英勇牺牲。新中国成立后,幸存者在各条战线为党和国家继续贡献力量。
“锡流”的光辉事迹,不仅是无锡抗战的缩影,更是中华民族危难中自我觉醒的集体记忆。正如纪念馆前镌刻的誓词:“火种不灭,精神永续”,这种将个人命运融入民族大义的担当,至今仍是激励后人奋进的精神明灯。
这束由无锡青年点燃、在千里跋涉中愈发炽热的精神火炬,其意义不仅在于唤醒民众、奔赴战场。它所象征的坚韧与希望,也照亮了另一条关乎民族存亡的战线——当实业家面临工厂沦陷的危机,正是这种不屈精神,赋予他们守护工业命脉的勇气与智慧,引领他们走上艰险却伟大的西迁之路。
24孔窑洞
工业火种照亮黄土高坡
陇海铁路的汽笛声穿透薄雾,一列复兴号动车组呼啸着掠过宝鸡长乐塬南侧。百米开外,24孔饱经风霜的窑洞静卧在晨光中。步入其中,巷道幽深如时光隧道,1921年的“粗纱头开松机”再次转动,齿轮咬合的声响仿佛历史的回声——位于陕西省宝鸡市的长乐塬抗战工业遗址,是中国现今保留较完整的近现代工业建筑群之一,正向今天的人们讲述着热血铸就的“工业抗战”史诗。
抗战时期,为保存工业实力、支援抗战,将工厂迁往西南成为当务之急,工业界由此发起西迁运动。无锡民族实业家积极参与其中。为避免工厂落入侵华日军之手,以无锡企业家为代表的江南工商力量,以血肉守护民族工业的火种。
1937年淞沪会战战火蔓延至无锡,荣德生、李国伟等实业家毅然高呼:“宁毁厂不资敌!”然而前线急需武器,战后重建也离不开工业基础。无锡企业家作出艰难而正确的决定:将工厂西迁,拆卸核心设备装船,溯长江奔赴重庆、宝鸡。
无锡工业机械厂、申新四厂、福新五厂……这些民族工业的命脉在日军轰炸中艰难转移,最终扎根陕西宝鸡的黄土高原,谱写出民族工业“向西突围”的壮丽诗篇。
“秦宝十里铺工业区”在烽火硝烟中形成,当时迅速聚集了全国20.56%的工业企业,成为支撑抗战的“工业脊梁”,也因此成为日寇轰炸机的重点目标。在遭受日军26次集中轰炸后,时任申新纱厂的总经理李国伟做出抉择:“将生产线藏进大地!”工人们就地取材,用耀县石灰砂浆兑入黏稠的糯米水;土质疏松易塌,便一寸寸开凿、一尺尺推进。
最终,一条总长1.75公里的地下工业长城在黄土塬中诞生——1.2万枚纱锭轰鸣运转,24孔窑洞内,通风口如呼吸孔道,储水井暗藏生机,避让洞守护生命……这座“地下堡垒”不仅庇佑了机器,更守护了周边百姓的生命。这种“敢为人先”的智慧与“无畏艰难”的坚韧,正是无锡工商精神在民族危亡时的体现。内迁企业不仅支撑了战时军需与民用,更成为战后西南、西北工业发展的基石。无锡企业家在自救的同时,也创造了实业救国的双重奇迹。
宝鸡申新纱厂带动了十里铺工业区的兴起,原仅7000人的小镇发展成西北工业重镇。配套建设的电厂、面粉厂等进一步促进经济繁荣,成为宝鸡近代工业发展的里程碑。
实业家以血肉之躯保存的工业火种,在黄土高原深处奇迹般燃烧,为前线输送武器,为战后重建奠定基础,有力支撑了民族抗战。然而民族复兴更需要文化的火种与文明的滋养。当工业星火在西北窑洞中闪耀之时,另一群无锡人以非凡的坚韧,于颠沛流离中守护民族文化的灵魂与根脉,让文明之火在绝境中永不熄灭。
九年十迁
文化火种遍传迁徙征途
“北有清华国学院,南有无锡国专”。
随着央视纪录片《风雨国学魂:寻找无锡国专》的热播,无锡国学专修学校(无锡国专)这座在无锡近代史上尘封已久的教育宝藏被逐渐重新唤醒。这个暑假,一波又一波的游客走进位于无锡学前街的无锡国专纪念馆,一同寻找当年的记忆。
而最令人们动容的是,在抗战中,无锡国专艰难内迁的一幕幕:从湖南迁往广西桂林途中,日机盘旋头顶,师生齐声诵读《离骚》,书声压过引擎轰鸣,在死亡威胁下坚守文化尊严。
作为全国教育体系中最基层的私立专科学校,无锡国专在1937至1946年的流亡中,以惊人韧性,在烽火硝烟中传递中华文脉的火种。自无锡沦陷,国专师生便踏上漫长迁徙路。从无锡至长沙,再迁湘乡铜钿湾,战局恶化又南迁广西。烽火紧逼,学校九年十易其址,直至抗战胜利后因缺乏路费,暂栖广州中山大学,1946年才返无锡。
“九年十迁,堪称全面抗战时期中国高校迁徙史上的罕见纪录,”无锡国专研究专家刘桂秋感叹,“每次迁移都有人走散。有时抵达新地,师生只剩八九人,但行李刚卸便找两三土房,立即复课。”在萝村陈家祠、蒙山寒窑中,国专师生“戎马转徙,未尝一日废弦诵;艰苦同尝,而无一人出怨言”。在广西办学期间,无锡国专竟在流离中培养大批本地学子。教师黄汉文曾说:“无锡国专改变了广西的人文。”
艰难困苦,磨砺成才。这所江南学府,在八桂大地默默播下文明种子。代理校长冯振在经费断绝时,凭个人声望延聘名师,竭力维持。在穿山校区三间草房中,住着阎宗临、向培良、梁漱溟三位大学者。阎宗临带妻儿辗转至蒙山文尔村,于油灯下完成《罗马史》。他在序中写道:“一个读书人,在那离乱之时,外面秩序破坏,如度沙漠中迷路的生活;而可求者,只有设法安定内心的纪律,埋头工作。”——上好每堂课、完成每部著作,即是对文化命脉最坚定的守护。
守护火种的使命深植师生心中。大家深知,保存性命之外,还有更大的责任:“为文化中国延此一线薪火之传,持续于弗替”——国专学生严庆添的肺腑之言,道出了这场迁徙的终极目的。无锡名儒钱基博1946年撰文盛赞:“岂惟延唐先生之斯文一脉于西南,而实以续如缕不绝之国命!”
信念之火永不熄灭。无锡国专迁徙的路途,其意义远超一所学校的存续。当西南联大以宏大体制保存学术精英,这所江南学校则以草根的顽强,于荒村僻壤点燃文明星火,铸就一种信仰:文化的根脉深植泥土,即使烽火连天,也能在最贫瘠处发出新芽。这簇绝境中不灭的火焰,不仅映照抗战时期知识分子的文化担当,更在今天化为文化自信、科技创新与和平发展的永恒动力。
锡行长歌生生不息
一段千里跋涉的流亡之路,一座藏于黄土的窑洞工厂,一所烽火中弦歌不绝的国学名校——抗日战争时期,无锡人民以信仰为引领,实业救国,传承文化,在中华民族最危难的时刻,守护了三簇不灭的“火种”。其背后折射出的,正是无锡深植血脉的坚韧、担当与家国情怀。一簇簇火种经久不息,至今仍在无锡大地熠熠生辉,照亮了一座万亿GDP之城的前路。
“锡流”青年跨越五省,徒步千里,用青春和热血诠释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担当,是一段以信仰为炬的“小长征”;民族工商业西迁,在大后方重建工厂、恢复生产,是一场中国实业史上的“敦刻尔克大撤退”;教育家唐文治率无锡国专师生九年十迁,坚守“保存国学、培育人才”的初心,上演了一场以文化续命脉的文明守护。
三簇火种,指向同一座城市的精神内核:面对危难时的“担当”,历经磨难时的“坚韧”,守护文明时的“坚守”。这种精神并非抗战时期的偶然迸发,而是无锡自近代以来,在实业兴城、文脉养城中逐渐沉淀的品格。
回望千年文脉,无锡始终是一座有风骨、有担当、敢为人先的城市。其城市精神中,始终蕴含着一种卫国、报国、强国的使命担当。正是这种将“小我”融入“大我”、以“实干”支撑“理想”的火种精神,让无锡在历史关头总能挺身而出,在时代浪潮中始终走在前列。
历史从未远去,精神历久弥新。当我们重温“锡流”青年的热血、民族工商业的坚守、国专师生的执着,我们是在探寻一座城市的精神内核,也是在点亮共同前行的灯火。守护火种,是一种使命,更是一种能力。它提醒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化,信念不可弃、实业不可废、文化不可断。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在变幻的局势中锚定方向,在挑战与机遇中生生不息。
为抗战保留实业基础
无锡企业家们做出了艰难而又正确的抉择:将工厂西迁,把核心设备拆卸、装船,溯长江而上,向重庆、宝鸡跋涉,避免设备毁于战火或为敌所用,为抗日国防经济和战后民族工业保留一份实业火种。
人物:实业家李国伟
1937年淞沪会战炮火逼近无锡,喊出:“宁毁厂不资敌!”工厂西迁至宝鸡后,为这片土地取名“长乐塬”,寓意“长久安乐”,更暗含在困苦中的昂扬斗志。
人物:无锡国专校长唐文治
1937年寒冬,湖南株洲的旷野上,73岁高龄的无锡国专校长唐文治双目几近失明,须发皆白立于风雪中。天寒地冻,流亡师生疲惫不堪,他昂首吟诵《诗经·小雅·何草不黄》:“匪兕匪虎,率彼旷野……”苍凉之声未落,已是声泪俱下,学生闻之无不动容。
文化传递于烽烟之间
这是无锡国学专修学校在抗战中艰难内迁的一幕。作为全国教育体系中最底层的私立专科学校,无锡国专在1937年至1946年的9年流徙中,以超乎想象的韧性,将中华文脉的火种传递于烽烟之间。
人物:女作家、“锡流”亲历者菡子
大家一路跋涉,一路扶持,沿途不断有上海、苏州、溧阳等地抗日青年加入,队伍发展至130多人。大家的脚走破了,叫作“烂脚队”;身上长满虱子,叫作“光荣虫”。面对磨难,“锡流”成员不以为苦,反以为乐,每个人都斗志昂扬。她将“锡流”比作一次“小长征”。
播下全民抗日救亡理念
这是一支流亡服务团,也是一支抗日宣传队。
当时,大家睡在老百姓屋檐底下,睡在大树底下,风雨无阻。对他们来说,马路边就是演出舞台,村头巷尾就是宣传阵地,他们在沿途播下全民抗日救亡的星星之火。
实业突围路 无锡 汉口→宝鸡
●1937年8月至11月
荣德生、李国伟等实业家为保留工业根基支援抗战,决定西迁,无锡工业机械厂、申新四厂、福新五厂等拆卸核心设备,装船西运
●1937年至1939年 长江航线
设备溯长江而上,在日机轰炸中艰难辗转
●1938年至1940年 陕西·宝鸡·长乐塬
工厂在黄土高原落地生根,当地民工耗时三年掘建24孔窑洞车间
●1940年至1941年 陕西·宝鸡·窑洞工厂
1940年窑洞车间建成,1941年窑洞工厂正式运转,支撑西北战区棉纱供应
文化迁徙路 无锡→广西→无锡
●1937年冬 江苏·无锡
无锡沦陷,无锡国学专修学校(无锡国专)校长唐文治带领师生踏上迁徙路,向湖南长沙转移,再迁至湘乡铜钿湾
●1938年至1940年 广西·北流·萝村
学校迁至此地陈家祠堂办学,培养大批广西学子
●1940年至1944年 广西·桂林·穿山
在市郊重建校区,开辟三百亩校舍
●1944年至1945年 广西·蒙山、大瑶山
校区被焦土政策毁于一旦,师生避入深山寒窑
●抗战胜利后
因路费匮乏暂栖广州中山大学,最终返回无锡,完成“九年十迁”的文化守护壮举
抗日流亡路 无锡→武汉、南昌
●1937年11月25日 江苏·无锡
匡村中学中共地下组织集结80余名爱国青年,携带进步书籍和宣传物资,从匡村中学出发,开启西行征程
●1937年11月下旬 江苏·溧阳
因日军包围溧阳,党组织决定成立无锡抗日青年流亡服务团(“锡流”),推选孙克定为团长,周秋野、钱敏、吴志明为副团长,兵分两路前往武汉和南昌
●1937年11月至12月 安徽·芜湖
“锡流”成员沿途吸纳上海、苏州等地青年,队伍扩至130余人,沿途用方言宣讲抗日救国理念
●1937年12月下旬 湖北·武汉
抵达八路军武汉办事处,正式加入抗日队伍
●1937年12月下旬 江西·南昌
抵达新四军南昌办事处,千里跋涉,投身抗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