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T04版: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特刊

让历史照亮未来之路

——“给1937年先辈的信”征文作品选登

  编者按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为铭记历史缅怀先烈、启迪后人、激励奋斗,由中国地市报研究会指导,无锡日报报业集团联合全国近百家地市媒体共同发起“寻访抗战印迹·传承复兴力量”新闻行动,面向全市青少年开展“给1937年先辈的信”征文活动。

  自7月15日启事公布后,征文活动在读者中引起积极反响。全市近30所学校的近百位学生踊跃供稿。作者们用真诚、热烈,饱含深情的文字,从“致敬英烈”“历史回响”“精神图谱”“家族记忆”等视角,以书信形式向先烈诉说心声。征文活动同时得到了市教育局的大力支持。今明两天,本报遴选了14篇入围佳作,以飨读者。

  竹篮里的火种与吾辈的星河

  尊敬的华阿金烈士:

  您好!

  此刻,我站在伯渎河畔的新四军江抗东进纪念馆,您那只黄鳝篓正静卧在玻璃展柜中,底部泛着红色——解说员说这是当年寒冬您泅渡送药时不慎划伤,鲜血与冰河交织浸染上的血色。当目光扫过烈士纪念墙上的“华阿金”三字,河畔柳絮正飘过新开通的地铁站。83年的时空交错,让我来向您诉说。

  您修修补补的竹篮,盛着民族的生路。在解说中,我明白了情报是如何藏进竹篮:拇指粗的竹管嵌在篮角夹层,卷成细条的《江南》党刊藏于鳝篓底板。战火纷飞的年代,每一份情报都关乎生命的安危,关乎革命的成败。您用不起眼的竹篮和黄鳝篓,编织出了一张张生命网,守护着对胜利的渴望和对信仰的执着。您用智慧和勇气,躲过敌人一次次的搜查,为革命的火种找到了生存的土壤。您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共产党员,什么是真正的英雄。

  伯渎河的月光,记得您最后的血勇。在日伪军已经包围巷口时,您冷静隐蔽好家人和同志;在群众百姓将被屠杀时,您拨开人群,怒吼字字铿锵:“别打群众,你们弄错了,我就是新四军!”三小时的严刑拷打,经受酷刑的您始终缄口默语,让喜出望外的敌人最终变得无计可施。37道刀痕,将您逼到死亡的绝境。闭上眼睛前,您的手指指向心脏,那是信仰扎根的地方。

  华阿金烈士,您守护的星火已成燎原之光。您牺牲次年,新四军在伯渎河全歼日军中队;您离世3年后的9月,日本侵略者正式投降。您知道吗?在今天这个和平的年代,有无数的青年志士投身成为建设国家的栋梁之材。当年积贫积弱、受人打压的旧中国,在几十年的时代浪潮中焕然一新,正以领跑世界的步伐飞速前进!

  这封信是穿越时间的使者,更是穿越血火的誓约。华阿金烈士,我想,您若在,必会欣慰地看见,您坚守的无锡土地,吾辈正向世界展示她的水乡风采:太湖之光、蛟龙下海展现科技力量。您用竹篮传递的抗战火种,吾辈将接续为科技星海:当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时,无锡微电子科研中心的灯彻夜不熄,那攻坚的背影,一如您月下送情报的剪影般坚定。您用身躯挡下的刺刀,提醒吾辈筑起现代国防屏障:阅兵式上一个个整齐的方阵,一架架先进的装备,是我们屹立于世界的最大底气。伯渎河的风缓缓,水悠悠,将您当年的歌声融入水乡柔情,将您的英雄事迹传遍四方。

  此刻一群群红领巾走进纪念馆,聆听你的故事,留下动容神情。孩子们的小脸绷得紧紧的,踮着脚尖挤在玻璃展柜前——那里静静躺着您当年的信笺,字字如铁,像深埋进历史冻土中的种子,如今早已萌发出这遍野春绿。年幼的目光里,涌动着的是滚烫的敬仰与沉甸甸的思考。

  华阿金烈士,这盛世如您所愿——您点燃的那颗赤诚之心,已化作满天星斗,照耀着后来者步履坚定。红领巾们胸前那一抹鲜红,也正与天安门城楼前飘扬的旗帜遥相呼应,猎猎作响,仿佛在天地间宣告:您当年手植的信仰树苗,如今已成长为挺立风雨、护佑家国的巍巍巨木。你当年在竹篮中传递的火种,如今已汇成了滚滚向前、闪耀世界的璀璨星河!

  此致

  敬礼!

  吴琳菲

  2025年8月5日

  (作者:吴琳菲,无锡市第一中学 指导老师:李柯)

  烽火江南忆英烈

  敬爱的陈凤威烈士:

  展信如晤。

  我是与您同乡的晚辈,来自88年后、2025年的无锡,目前是一名高中生。我有幸在无锡地方志中读到您的英雄事迹,心中无限感怀。值此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之际,我提笔给您写下这封信,略表晚辈敬慕之情。

  我与您一样,生在江南,长在江南,那些令我骄傲的家乡美景与历史文化,想必也曾陪伴鼓励您的一生。从太湖的烟波浩渺到惠山的叮咚二泉,从泰伯奔吴的久远传说到荣氏兄弟的实业传奇,我们美丽丰饶的家乡自古以来就是闻名遐迩的鱼米之乡。然而在1937年11月,一群贪婪、野蛮的侵略者踏足了这片你我钟爱的土地,将它所诞生的奇迹掠夺为自己的供养;那千里沃野、成千上万百姓赖以生存的美好家园,也成了侵略者铁蹄下荒芜的焦土。

  在遍地烽烟、山河破碎的1937年,这片土地上有您在,家乡幸甚,国家幸甚!您早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为反对反动势力,开展革命作出了突出贡献;血火交织,国难当头,您凛然挺起民族的脊梁,以“抗日保家”为号召,组织青年成立民众防夜队,在江南五乡形成广泛影响。您呼吁人民保卫家乡,保卫国家,也是捍卫民族的尊严。您,是江南地区的抗日先锋,是冲破战火直插敌人心脏的长剑,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

  晚辈不才,曾读过几份记述当年故事的史料,1937年的中华大地,在几乎灭顶的苦难中孕育着新的生机。敌人能看见的是大片大片的土地沦陷在他们手中,能看见他们的士兵在中国百姓的家园里作威作福;但他们不能看见的是,在那些看似柔弱不堪一击的民众的心底,一种厚植于中华民族血脉深处的信仰正在觉醒,全民族抗战迎来了最初的微茫。那个被列强引为笑谈的“东亚病夫”,在血与火的洗礼中褪去了沉疴,正在逐渐成长为一个不可忽视的强国。1945年9月,日本侵略者正式投降,属于中华民族的胜利被历史铭记,也被一代代的人民传唱至今。

  而今,那个被先辈们寄予厚望的黎明,已经演变成世界人民为之赞叹的奇迹。然而奇迹并非神迹,而是中国人用汗水与智慧浇灌出的胜利。这80年里,前辈们筚路蓝缕,开创伟业,长江、黄河见证着它们的子孙踔厉奋发,从一无所有到无所不有。有人唱着“跨过鸭绿江”却再没有生还,有人用算盘“打”出原子弹却永远睡在了戈壁滩,有很多很多人,像您和您的同志们一样,没有能看见我们国家真正的和平与富强……但总有后来者不惧艰险接过前人火炬,为未来的人照亮前方的路途。中华民族凭借自强自立的精神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们无愧于其他民族,因为我们的富强来自自身勤劳勇敢而非剥削暴行;我们无愧于历史和前辈,因为我们未来的伟大复兴也是他们的梦想。

  敬爱的前辈,同时也是亲爱的同乡,当我站在以你的名字命名的凤威路上,我真想邀您共享这富饶和安泰。斗转星移,时空变幻,晚辈同乡人的我,唯能做的就是不辜负您和前辈们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这盛世太平。我辈应珍惜和平,铭记历史,像前辈们一样,怀揣炽烈的爱国之情,用自己的双手开创未来!

  此致

  敬礼!

  魏瑛琦

  2025年8月5日

  (作者:魏瑛琦,江苏省天一中学 指导老师:赵缈缈)

  心花迎烈日,涓溪汇洪流

  致素未谋面的“锡流”先辈们:

  见信如晤,展信舒颜。

  我心中有一簇迎着烈日而生的花,她的根系深扎于破碎的故土,花瓣浸透了硝烟与离泪,却倔强地迎向微茫的晨光——这便是你们,我素未谋面却夜夜入梦的“锡流”先辈。当警报撕裂1937年无锡城的天空,你们正如未绽的花苞,被地下党员悄然拢入陆区桥的屋檐下。

  寒风如刀,你们踏上西征的泥泞长路。彼时的你们,不过是我这般年纪的少年。谁曾想,那漫漫长路竟无灯火,不见五指的暗夜中,唯有信念如流萤点点。溧阳周城那盏摇曳的烛火下,孙克定、周秋野、钱敏、吴志明诸君肩头压下的“锡流”二字,是千斤重担,亦是劈开暗夜的利刃!自此,马路是舞台,村巷作阵地,抗日的火种就在你们嘶哑的歌声中,一个个撒向焦渴的大地。

  我仿佛看见1937年12月5日芜湖的江面,浊浪滔天。你们正奋力组织难民登船,日军的铁炮却如秃鹫般撕裂晴空。爆炸的巨浪瞬间吞噬了数百生灵!浑浊的江水中,可曾飘荡着某个少女仓皇失落的一缕青丝?可曾浮沉着母亲再也无法递出的半块干粮?这惨绝人寰的一幕,如烧红的烙铁,将家仇国恨深深地烙进你们的血脉深处。血水漫过脚踝,却不曾锈蚀前路,因为我知道,你们宁可痛苦,也不愿麻木。山河破碎如何,身世浮沉又如何?便秉持一颗丹心,去更远的天地播撒火种,坚定百姓的信念,冲破日寇的围追堵截,誓要叫那日月换新颜!

  曾经陪伴你们前行的物件,如今已被珍藏在无锡抗日青年流亡服务团纪念馆中。我静静地站立于展柜前,用目光轻柔地抚摸你们留下的记忆,耳边忽地响起了88年前呼啸的冬风。漫漫无边的黑夜,千里跋涉的崎岖在眼前这双磨破了的芦花鞋上再现——你们风餐露宿,腹中饥鸣如鼓,夜宿破庙时却戏称衣缝里的虱子为“光荣虫”;你们衣衫褴褛,却脊梁笔直地踏入南昌,将仅存的经费悉数捧给党组织……

  “锡流”前辈啊,你们如倔强的溪流,在破碎山河中闯出救亡的血路。去时是待放的花苞,归处已成浩荡的春潮。今日锡山脚下,你们舍命守护的文脉,已在琅琅书声中参天蔽日;你们忧心的贫弱,已化作稻浪翻涌的丰饶图景;纪念馆中那斑驳的桅灯虽已锈迹斑斑,但它照亮的道路,正由我辈少年接续前行。

  步出纪念馆,锡城正沐浴在宁静的夕照里。我多想让你们看看,那曾倒映过你们急促启程的浊浪,如今正映照着两岸广厦如林、长桥卧波。你们当年在颠簸船舷上望见的破碎山河,已然在血泪浇灌下愈合如初,绽放出盛世繁花。而这壮阔图景,岂是神赐?它分明是你们以青春为壤,以精诚为露,在历史的土地上呕心沥血催开的惊世花朵!

  我心中那簇迎着烈日而生的花啊,她今日的明艳灼灼,正因你们当初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锡流”前辈们,你们当年以单薄之躯点燃的星火,已在九州燎原;你们当年在寒夜中守护的花苞,如今已怒放于共和国的晴空之下。请相信,你们用热血浇灌的花,她的每一片花瓣都铭记着你们的精魂。而我们,是承继你们血脉的新蕊,必将以寸草之心,报三春之晖,在这片你们用汗水守护的土地上,续写那永不凋零的春天!

  此致

  敬礼!

  曹宇飞

  2025年8月5日

  (作者:曹宇飞,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 指导老师:张雁鸣)

  难忘,你的背影

  尊敬的先辈:

  您好!

  今年祖堂翻新完成,庆贺的鞭炮声在山野间回响,从天南海北回乡的老一辈、小一辈聚在一起,那个关于您的故事又一次在耳边响起。

  其实很小的时候,我就听太爷爷讲过,他的大伯,也就是您,力大无穷,徒手可以抱起一个石磙,三四百斤的东西背起来不在话下。太爷爷印象最深的,就是您那一身武艺,舞起大刀就如关云长,威风凛凛,听之令人好不崇拜。1937年,卢沟桥事变的消息传来,当时临时县委筹划要“把枪杆子握在自己手中”,1938年末,组织新四军游击力量,您带着大刀毫不犹豫地加入了抗日的队伍。临走时,来到彼时还是黄土砖建成的祖堂,深深地拜了三拜,为了保家卫国,为了还中华一片安宁祥和,您头也不回地出发了。

  此去,再也没人听到您的消息。

  没人知道,您到了哪里,又葬在何处,或许您的骨灰正安放在祖国大地任何一个烈士陵园的角落,墓碑上没有名字,只刻着鲜红的两个大字“忠魂”。

  您,是几代人口口相传的故事的主角;您,也是这1800多万无名英雄之一。是您,是你们,是那时千千万万的无名英雄,用生命和血肉,守护住了祖国的大好河山。你们的姓名无从知晓,你们的精神却照亮了时空。

  “青山处处埋忠骨”,生于广阔的华夏水土,国难当前,你们又将骨血毫不犹豫地还献给泱泱大地母亲。你们没有名人的轰轰烈烈,却见不可缺少的平凡的伟大。你们燃烧着生命的火炬,化作点点星光,终于为子孙照亮了一个灯火通明的中国。

  80多年前,是你们用“无名英雄”的奉献与担当兑现了“大好河山,寸土不让”的诺言。今天,你们的子孙,我们继承着“无名英雄”的精神血脉,建设着祖国的繁荣富强。

  你们看,当年满目疮痍的中华大地,如今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从港珠澳大桥飞架三地,到北斗系统服务全球;从“复兴号”高铁领跑全球,到“天问一号”着陆火星;从5G技术领先世界,到量子计算机突破算力极限。这背后,是实验室里科研工作者的一个又一个通宵达旦,是工地上设计师们对一个又一个细节的执着。

  你们看,今日神州,“钢铁长城”巍然屹立。从辽宁舰到福建舰,中国航母劈波斩浪;歼-20战机翱翔蓝天,东风导弹威震寰宇。这背后,是军工专家们十年磨一剑,是航母工程师们攻坚克难。

  你们看,新时代的中华儿女正用奋斗的青春续写不为功名、只为国家的篇章!

  看到我们的模样,你们可欣慰?看到如今的中国,你们可满意?

  愿中华之儿女皆传承先辈之精神,“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资以乐其无涯之生”!

  此致

  敬礼!

  向欣怡

  2025年8月8日

  (作者:向欣怡,无锡市辅仁高级中学 指导老师:俞新亚)

  “四行”热血敬山河

  尊敬的“八百壮士”:

  展信佳!

  我很幸运,能够站在历史的街口,仰望88年前你们的伟岸身影,奉上我最热忱的敬仰与感动。

  抚过四行仓库布满弹孔的墙壁,我仿佛跨越时空的间隙,与你们的血肉紧紧相依。每当我的目光触及一处弹孔,我仿佛就能看见你们嘶吼着向前,为身后的同袍挡下枪林弹雨;每当我途经一扇窗棂,我便好似能看见你们背着炸药,撑着窗沿义无反顾地一跃而下;每当我瞻仰一座雕塑、每当我品读一段文字,眼前的一切似乎变得生动鲜活,你们从历史的尘埃中走来,赋予雕像以温度,予文字以力度,予历史以深度,予文明以长度、宽度、广度。

  也赋予了我们无止息跳动的脉搏。

  如今静安区的街口,繁华而瑰丽,灯火辉煌,车辆川流不息,仿佛曾经的黑云压城不过是一时的乌云密布,艳阳高照才是这片土地应有的未来。恕我无法描绘出眼前的河清海晏,但我相信,你们一定早已透过墙上参差的弹孔,看到了废墟之外的上海:黄浦江中踏浪而行的游轮,外滩每晚准时亮起的灯火,街头巷陌不同文化碰撞的狂欢,繁忙的码头,稚嫩的笑脸……你们深知,在你们身后的若干年,“战争”将只会是史书中的一个名词,那时存在于世的,是血肉长城庇护下的泱泱中华。

  先辈们,我不知这封信能否顺利寄达你们手中,也不知读到此处的你们是在鏖战还是短暂地休憩。我深知它无法改变你们的处境、改写历史的进程,但我仍旧希望,它能给战火中的你们捎去一份慰藉:我写这封信的这一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我们的这个时代,没有硝烟,没有饥饿,没有进犯的外敌,只有国泰民安、国富民强,只有一个你们梦想中的可爱的中国。

  先辈们,谢谢你们给了我们一方安静的书桌、一片祥和的土地。我们铭记你们、铭记那个小小仓库,亦是为了在新的旭日下传承你们的意志,赓续文明的火种。可能我们无法记住你们每个人的姓名,但在我们心中,“八百壮士”永远是一个整体,无关数字,无关地域,这是一种精神、一种象征——连同那历经沧桑的四行仓库,一同烙印在了中华民族的血液深处。

  我们会紧握住这血脉中灵魂的共鸣,代你们走遍这山河远阔,遍览人间胜景,去实现你们未能完成的夙愿。

  四行仓库的每一处弹孔,都是你们凝视未来的眼睛。

  那就让它接替你们,继续见证这盛世,继续拥抱这四海幸福。

  此致

  敬礼!

  陈欣柔

  2025年8月2日

  (作者:陈欣柔,江苏省梅村高级中学 指导老师:李倩)

  致1937的铁翼

  未曾谋面的高志航前辈:

  您好!

  十分抱歉,过了88载才同您通信,写下这封信时窗外的风颇有呼啸驰骋之意。1937年7月7日,卢沟桥的枪声撕裂了和平的帷幕,遭受了如狂风突至的浩劫,那日的天,又是何等模样?

  暑假,我来到了杭州笕桥中央航校旧址。草坪上,7月的阳光灼热如您当年战机引擎喷薄的火焰。跑道尽头那棵老樟树还在,它的年轮里嵌刻着1937年8月14日那个暴雨初歇的黄昏——当敌机的轰鸣撕裂云层,您驾驶霍克-Ⅲ战机率先冲上天空的瞬间。我仰头望着被梧桐枝叶切割成碎金洒落的晴空,仿佛还能听见您战机撕裂气流的声音,那声音穿透88载光阴,依然在民族的耳畔铮铮作响。

  讲解员给我们介绍了您的事迹。当时,日机突袭的尖啸惊醒薄雾,您拒绝避入防空洞,反而冲向停机坪怒吼:“身为中国空军,怎能让敌人的飞机飞在头上!”在弹雨的轰鸣中,烈火吞噬引擎时,您坚决不放手。讲解员说,高温熔化了仪表盘,却没能让您挺直的脊梁弯曲半分。您代表的就是鲁迅先生笔下民族的脊梁。

  在空军军史馆的玻璃展柜中,保存着您遗存的那只焦黑飞行手套的残片。皮革被烈焰与鲜血反复浸透,僵硬如铁,又经过岁月的无情洗涤,却依然保持着鹰爪般抓握的姿态。您平日里的“老战友”,今日却换了副模样,躺在这,静静地向我讲述您的故事,声音不似无奈的抱怨,更如热血和苦痛交织的赞歌。

  隔着一层薄薄的玻璃,我的指尖感到无名的疼痛——那上面凝结着笕桥的暴雨、周家口的烈火,更凝结着一个民族在危难时刻向死而生的不屈。这残片是您生命的拓印:当血肉与钢铁在烈焰中熔铸一体时,民族的尊严便获得了超过永恒的形状。

  但恕我直言,和平年代的我们,已难以体会您当年的挣扎和坚韧,但最深的纪念,有时就是一道无解的留白,层层叠叠下,是整个民族脊梁上最倔强的刻痕。

  在了解您的过程中,我看见一群少年航模队员。视频中,他们正调试一架复刻的霍克-Ⅲ模型,机翼蒙皮上画着您当年的“Ⅳ-1”编号。当银灰色机身在助跑架上弹射升空,孩子们追逐着跃入麦田。那一刻,深埋地底的战机残片与翱翔蓝天的模型,在时空中完成了悲怆与昂扬的对位。原来所有向上的轨迹,都是牺牲者以生命为推进器托举的航迹。这也是我们对您的最好纪念,用我们的进步,彰显您的值得。这才是1937年您留下的最珍贵的财产,远超金山银山。

  再同您讲一个好消息,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多年来你们的前赴后继得到了最好的答案,就是“和平”。1949年,鲜艳的五星红旗在神州大地飘扬;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中国开始为更多国家的和平贡献“中国智慧”,传递和平的炬火。时间线再拉到当今的中国,文化自信成了民族的主流,富强不再只是口号。一个个熟悉的年份,奏响了新时代永不妥协的协奏曲。“你们用断弦的小提琴奏响战歌,我们以数字琴键续写华章。”先辈陨落的地方,是枝繁叶茂的大树起初的萌芽。

  请允许我郑重地感谢您,为中华儿女付出的一切。这封信已到尾声,窗外的电闪雷鸣也归于雨后的清新,阳光崭露头角,历史的闪电也终将化作黎明的曙光。最后请允许我再称呼您一声,先烈。

  愿这盛世如您所愿!

  此致

  敬礼!

  郭泽薇

  2025年8月1日

  (作者:郭泽薇,无锡市第三高级中学 指导老师:俞丽白)

  锡北硝烟寄信笺

  尊敬的谭震林将军:

  您好!

  当这封信穿过80多载的光阴抵达您手中时,或许您正在师部的煤油灯下,对着江南纵横的水道用心谋划吧!而此刻的我,站在新四军六师师部旧址纪念馆的木门边,看摇晃的梧桐叶把阳光筛成碎金。恍惚间,那些埋在岁月里的枪声、口令声,正顺着门轴的吱呀声“漫”过来,像要把我拽进那个烽火连天的秋天。

  推开大门,指腹划过粗糙的木纹,像触到了当年战士们紧握过的枪杆。您办公的木桌漆皮卷着边,作战地图上的红铅笔印子,像血滴落在纸上晕开的痕迹。角落的煤油灯蒙着一层薄灰,玻璃罩上的划痕中藏着无数个夜晚的星光。讲解员说,您总在这盏灯下坐到后半夜,红铅笔划过地图的沙沙声,比窗外的风声更坚定。1940年的无锡,风里都是硝烟,而您在这里,慢慢地描绘出了根据地的模样。

  军事会议厅的长条木凳,凳角磨得圆润,仿佛被无数只手攥过。墙上的《江南抗敌形势图》复原件,弹痕边缘还带着木头被灼烤的焦痕。讲解员说,1941年那颗流弹穿窗而过时,您正指着图上的锡北地区说话,碎片擦着您的袖口飞过,落在凳脚边。我伸手碰了碰那处弹痕,木头的温度透过指尖漫上来。这哪里是墙?分明是你们用脊梁撑起来的盾。

  锡北反“扫荡”沙盘的光影里,穿灰布军装的战士们突然从芦苇荡里冒出来,步枪的反光像碎在水里的星。冲锋号一响,他们蹚着泥水往前冲,裤脚的泥点甩成了线。“跟上!别掉队!”紧张的口令传来,低得像怕惊了天上的星。我跟着光影里的战士往前走,手不自觉地攥紧,忽然明白你们为什么能在水网里藏住千军万马——因为脚下的土地,每寸都刻着“回家”的念想,每片芦苇都记得“保家”的誓言。

  玻璃柜里,您的军装静静躺着。肘部的补丁是用三种布拼的,蓝的、灰的,还有块带细格的,针脚歪歪扭扭,却缝得比谁都牢。讲解员说,“有次伤员来,他把自己的新棉衣脱了,光着膀子在寒风里批文件。”旁边的《连队政治工作条例》笔记本上,“要像待兄弟一样待战士”这句话,被红铅笔圈了又圈。最让人心头发热的是那只搪瓷杯,“军民一家”四个字被磨得发亮。1945年您送给无锡老农时,杯沿还沾着井水的凉——那口井现在还在巷子里,喝一口,像品出了整个春天。

  走出纪念馆时,夕阳正把无锡的高楼染成金红色。公园的小调唱起来了,“太湖美呀太湖美”,调子婉转悠扬;嬉笑的孩子跑过,笑声脆得像铃铛。当年您守护的稻田,长出了高铁的轨道;您藏过电台的阁楼,现在飘着孩子们的读书声;太湖边的芦苇荡里,再无枪声,只有白鹭掠过的身影。

  您知道吗?我们坐在有空调的教室里上课,假期里能坐高铁去看天安门,手机里能看见飞船上天。太外婆讲起当年的事,眼里的泪变成了笑,说“现在的日子,比蜜还甜”。

  纸短情长,可我还想告诉您:您舍命点燃的火种,已照亮民族的未来;您用青春浇灌的土地,正生长出参天的梦想;您用生命诠释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而今天的我们,则用行动延续着这份责任。

  愿这盛世,如您所想!

  此致

  敬礼!

  徐梓昊

  2025年8月6日

  (作者:徐梓昊,无锡市青山高级中学 指导老师:钱晓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