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那个飘着雪的冬天,我出生在内蒙古阿拉善左旗的戈壁上。小时候眼里的世界,是一眼望不到头的草原,风一吹,草浪漫卷到天边。中学毕业后回乡务农,春种秋割,顶过烈日也挨过冻。高考恢复后,白天劳作夜晚苦读,磕磕绊绊总算考入师范院校。在讲台站了这些年,总觉得书本像条船,带着学生在文字里穿越山河。
2008年汶川地震,看着电视里孩子们惊恐无助的眼神,我心里堵得慌。那年我52岁,教了大半辈子书,总觉得书本里藏着能让人缓过劲来的气力。正好有赴灾区支教的机会,心里急,没跟家里多商量就报了名。在半山腰的板房教室里,除了教初三的语文课,闲下来就陪孩子们读些鼓劲的书。看着他们眼里的光一点点亮起来,才慢慢想明白:读书岂止是教认字组词,更重要的是弄懂这字里行间的道理。
退休后,日子一下子慢了下来。小区广场上常聚着些老伙伴,晒晒太阳、扯扯家常,日子过得清闲,可总觉得少了点啥。我琢磨着,要是能添点有意思的事,说不定更舒坦。说来也巧,我住的景贤社区,有间全龄友好的钟书房,满架的书看着就亲切。想着在这儿张罗些读书小聚,让大伙一起在字里行间寻点乐子,也不算辜负这好地方和自己这点老本行。
我在小区公告栏贴了张纸条:“若你也爱读几行字,请来钟书房坐坐。”没别的心思,就是想让更多人知道读书的好,让这看书的地方多些人气,热闹起来。
没想到第二天,我正收拾钟书房的书,隔壁楼的戴阿姨就揣着本《乡土中国》推门进来,说就爱读实在文字;没过多久,老周也拎着卷了边的散文选来了,说是年轻时的宝贝。我翻出当年读《春》时随手画的小画,和他们慢慢聊。就像老邻居围着炕头聊天,只是话题绕着那些书上的喜怒哀乐,比在广场上闲聊多了层意思。
钟书房的门总敞开着,大清早我就把要读的段落圈出来,等着大伙来。品读《平凡的世界》,字里行间的奋斗劲儿特别足,让我想起当年在戈壁上盼着读书的日子;拆解弄堂散文,旧时光的烟火气便从书页间飘出来,恍惚间好像能闻到煤炉上飘来的饭菜香。大家就着一杯热茶,你一言我一语,书页里的光就在彼此眼里流转。
阅读从不是孤单的旅程,每本书都是一面人生的镜子,既能照见他人的故事,也能映出自己走过的路。晨光里圈点的段落,暮色中闲聊的感悟,把大家的日子串得暖融融的,让平淡的岁月总透着温柔的光。(李万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