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区域新闻

从扁担到云端

阳山三代桃农的接力与远航

  近日,在惠山区阳山镇举行的一场乡村振兴主题活动中,一段“三代桃农”的故事感动了在场的观众。从改革开放初期肩挑扁担卖桃的老农,到开车闯上海、苏州市场的“能人”父亲,再到用直播和跨境电商将阳山水蜜桃卖到海外的“00后”新农人,这个家庭用半个世纪的坚守与创新,走出了一条跨越时空的致富之路。

  故事的第一代,是阳山一位普通老农——三代桃农中的爷爷。20世纪80年代初,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让阳山的水蜜桃迎来丰收。然而,由于市场体系尚不完善,他只能肩挑扁担到菜场抢摊位,小桃几角钱,大桃两三元,还常被迫收摊回家。渴了舍不得买冰棍,只能讨碗水喝。那时,老人心中唯一的愿望是“离家近一点就有市场、价格能更高”。

  到了90年代,阳山办起了桃花节,水蜜桃市场相继投入使用。第二代——三代桃农中的父亲,发现仅靠本地销售难以提升利润,于是他将目光投向利润更高的上海、苏州市场。最初,他和几户人拼车“走南闯北”,2000年后干脆自己买车送桃,闯出销路。随着收入增长,他心里也生出新想法——“要是不用四处跑,桃子能卖得更远就好了”。

  进入新时代,第三代桃农——一位“00后”返乡大学生,带着电脑、数据分析和直播设备,把祖辈父辈的事业推向了云端。他加入了当地的科技公司,与团队一起通过电商平台销售阳山水蜜桃,将产品出口到香港、澳门,以及新加坡、马来西亚、迪拜等地。在顺丰物流的支持下,江浙沪地区6小时、全国24小时送达,新加坡市场只需36小时就能上架。“空运成本高吗?”面对提问,他笑答:“贵?有些外国人想买还买不到呢。”

  这位年轻的新农人说,他的目标是把阳山水蜜桃卖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有人说我年轻、口气大,但如果我实现不了,还有我的孩子、孙子——我们家已经走到这里,为什么不能走得更远?”

  从爷爷肩上的扁担,到父亲手里的方向盘,再到如今指尖敲击的键盘,这样的故事不仅是阳山的缩影,也是乡村振兴的真实写照。如今,在阳山的桃园里,新老农人正并肩作战:有人培育新品种,有人开拓新市场,有人把中国农村的故事传播到更远的地方。

  奋斗不息,香飘万里。这片桃园的故事,正是无数中国乡村振兴篇章的生动注脚。(俞显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