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朱冬娅
科技赋能新质生产力,创新融合发展打头阵。近日,随着2025江苏产学研合作对接大会举行、《“双高协同”政策指南清单》等系列文件发布,“双高协同”成为省内科技界、教育界的一大“高频词”。破题“产科融合”,无锡发力“有组织科研+有组织转化”,为“双高协同”的具体实施画下路径图,助力高新区与高校组成“创新CP”,推动科技成果一出校门就驶上转化的“快车道”。
破题“产科融合” 强强联手打造“双高协同”样板
本月初,无锡高新区与江南大学“双高协同”第一次联席会议召开,商议双方未来三年“双高协同”的路线图和施工图。此前,在省新闻办举行的“坚决扛好经济大省挑大梁责任”系列主题首场新闻发布会上,省科技厅正式发布“双高协同”18+37组“创新CP”:由省内18家高新区和37所高等院校开展首批试点。根据该计划,无锡高新区牵手江南大学、中国药科大学,江阴高新区则与东南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及无锡学院“结对子”。
作为首批试点,“双高协同”怎么“协”?无锡高新区与江南大学的强强联合给出了一套“解法”。在机制设计上,双方共同成立“双高协同”工作专班,无锡高新区同时组建起“双高协同”促进中心,变以往分散式对接、点状式合作为有组织科研、有组织转化,推动形成“企业需求牵引—高校技术突破—高新区产业升级”科技攻关良性循环。在资源配套方面,双方成立“双高协同”成果转化基金,加快建设江南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二期等产业“强”载体,构建高校与高新区资源开放共享体系。联席会议还见证了“双高协同”首批重大项目签约,江南大学、先导智能、无锡食检中心、罗益生物、布勒机械等牵手深度合作,将“双高协同”涉及合作资金“刷新”到超13亿元。
“我们团队在食品在线检测技术与装备开发上拥有技术优势,今后将为企业重点解决国产X射线装备受制于人的问题,推进食品加工产业向智能化、自动化、标准化迈进。”受聘成为日联科技“科技副总”的江南大学食品学院教授谢云飞说,未来将建立高校—企业长效沟通机制,围绕问题和需求开展项目攻关,同时为企业人才培训、课题研究、产品市场开拓等提供个性化服务。包括谢云飞在内的多名江南大学教研人员受聘为“科技副总”并对接无锡高新区的五家企业,戴可思、中电智维等多家企业的相关负责人则以“产业教授”的新身份牵手江大,助力构建校企协同育人新机制。
破题“产科融合”,要搭建平台、健全体制机制,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才能让创新链和产业链无缝对接。无锡高新区与江南大学一系列“双高协同”的布局不仅显示出“产业高原”与“创新高峰”的强强联合,也预示着“无锡制造”与“江南智慧”的深度融合。
聚焦“芯”动力 构建集成电路全链条合作新生态
值得注意的是,无锡高新区与江南大学明确以生物医药产业为主要创新协同方向,尤其是特殊食品、新质蛋白生物制造等细分行业。另一组“创新CP”江阴高新区与东南大学则瞄准了集成电路产业。在上周于南京举办的江苏产学研合作对接大会上,东南大学与江阴高新区的一批合作项目在分会场完成签约,其中包括多个集成电路产业项目。
早在2003年,东南大学就成立了全国首家集成电路学院,除在无锡校区设立集成电路学院外,还建有东南大学—无锡集成电路技术研究所,科研支撑条件雄厚。江阴高新区则集聚了长电科技、盛合晶微等集成电路龙头企业,形成覆盖IC设计、特色晶圆制造、高端封测、设备材料及应用集成的完整产业链。双方选择集成电路作为重点合作方向,正是基于优势资源的强强联合,既能推动产业前沿创新,也为高校科研提供了精准的应用场景与转化平台。
今年8月底,东南大学与江阴高新区在江阴共同举办“双高协同”工作推进会,明确将聚焦集成电路产业推进创新协同。会议还探讨了“双高协同”的工作机制、政策保障及成果转化平台建设等议题。双方将依托东南大学的学科优势与江阴高新区的产业基础,构建从科技攻关、概念验证、小试中试到孵化转化的全链条科技成果转化体系。
会上,一批东南大学技术转移中心兼职技术经理人和江阴高新区产业顾问获聘加入“双高协同”合作。在专业人才的有力支撑下,双方将在全链条体系基础上拓展技术转移服务内涵,建立科技成果全生命周期服务保障机制,全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推动一批成果落地应用。
值得一提的是,在与东南大学建立“双高协同”关系之前,江阴高新区就已聚焦高校技术成果,发起成立“C13高校技术转移联盟”。该联盟由江阴高新区携手浙江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南京理工大学等13所省内外高校院所共同组建,通过选派专业技术经理人成立服务中心,推动高校创新资源在江阴高新区落地转化。随着“双高协同”机制全面启动,江阴高新区与重点高校的合作关系将迈向体系化、深层次的新阶段。
产学研协同创新 连点成线编织跨区域创新合作网
如果说“双高协同”是江苏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化改革的最新政策部署,那么产学研协同创新,就是无锡在建设产业科技创新高地过程中始终坚持的一条高效路径。除了纳入全省首批试点的两大国家级高新区,无锡更多板块也在积极承接高校科技成果溢出,抢抓江苏建设全国首个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带来的机遇。
相比坚实的产业基础,无锡的一流高校资源稍显薄弱。自1988年东南大学无锡分校创办以来,时隔37年,无锡才迎来又一所“双一流”高校布局校区。今年春天,南京邮电大学拟建无锡校区的消息发布后不久,惠山区前洲街道相关负责人便专程赴南邮,商讨共建“南京邮电大学技术转移中心无锡分中心”,力争以最高效率“锁定”一批适合本地转化的科技成果。“分中心将重点围绕集成电路、电子信息、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开展技术研发与突破,推动更多创新成果在前洲‘落地生根’,助力地方产业升级。”前洲街道(城铁站区)相关负责人表示,该中心落地后将精准对接企业需求,导入科创、产业和人才类项目资源。
一方面,各地紧抓机遇,“点对点”对接合作高校,精准引进科创资源;另一方面,无锡也在积极探索与高校资源密集区域体系化合作,以“打包”方式引进高校科研成果。在上月举行的北京(无锡)科技合作洽谈会上,无锡市技术转移高校联盟正式成立,首批引入京津地区高校及新型研发机构资源,致力于打造高效的科技成果转化平台。
几乎同一时间,“上海高校高新技术转移合作联盟”也在无锡揭牌。该联盟由无锡(长三角)创新合作中心联合同济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在锡校友会及相关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共同发起,旨在借助“校友链”激活“创新链”,开启“高校智慧”与“无锡制造”深度融合的新篇章。
“通过‘揭榜挂帅’‘赛马制’和定向委托等机制,每年遴选一批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成果转化项目予以孵化。”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无锡将积极融入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体系,持续完善科技成果捕捉与对接机制,面向国内外重点高校、未来技术学院、中国科学院系统以及本地高校、科研机构、太湖实验室等,常态化开展高价值科技成果的征集、筛选和发布,推动校企间实现更加精准、高效的产学研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