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热闻

将“慈善”种子播进生活“最小单元”

  今年,“阳光下的善行”无锡慈善网络捐赠暨全市“慈善一日捐”延长了捐赠时间,从集中募捐向日常捐赠转变。无锡向来是慈善高地,“慈善一日捐”已在我市连续举办了28年。相较于诞生在互联网技术下的“指尖慈善”,社区慈善贴近生活,凭借更强的社会链接和人际属性拓宽了参与门槛和途径,成为居民可参与、可体验的一种生活方式。将慈善的种子播进人们生活的“最小单元”,要吸引更多主体“走进来”,营造慈善空间、丰富参与形式,并以专业化运营实现自我造血,让更多善意在日常生活中流转。

  创新形式、拓宽融入路径,能吸引更多居民“走进来”,不断壮大参与队伍。随着时代发展,群众的需求层次逐渐向教育、文化、公共卫生等领域更为精细化的方向拓展,多元化参与路径不仅能提高精准度,也能让居民成为社区慈善生态的建设者和共创者,从而增强现代化社区的归属感和凝聚力。在新吴区新安街道民政服务站,“花花杂货铺”慈善商店焕新了社区空间,成为居民闲置资源的“中转站”,也让残障人士通过贩卖手艺、上岗就业的方式融入社会生活。“花花杂货铺”还创新推出“花豆积分”机制,开展“一日店长”“一日共创”等轻量化活动,激活居民参与热情。慈善事业不仅是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力量,慈善行为也从增强自我价值感、提供精神满足、拓宽视野等方面为个体带来心理疗愈。可以在社区范围内搭建服务平台,打造更多“小而美”的慈善项目,创新体验化活动形式,并推出激励机制,与居民产生更多链接,从而挖掘更多潜在参与者。

  吸引更多社会组织、企业扎根社区,能搭建起更为专业的运营体系、不断增强自我造血能力,进而实现可持续发展。以慈善商店为例,慈善属性并不意味着抛开商业规律,专业化运营才是慈善商店长期健康发展的关键。对于大多靠外部“输血”来维系生存的慈善商店来说,在实现可持续发展上仍面临着物资来源、资金、运营、空间布局等难题。慈善商店“善淘”在选址中加入商业逻辑,关注位置、交通、商圈、人流等,对社区生态进行个性化考量,并通过专业化运营让慈善商店在上海、重庆等城市落地,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引进专业社会组织参与运营,在收捐、公开流程、优化空间布局、打通“线上+线下”等各个环节创新运作机制,才能充分发挥慈善在促进第三次分配和提升社区治理效能中的作用,从而体现出城市的文明底色和“软实力”。

  (周邾语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