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热闻

我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新发现一批文物点

多项考古发现填补空白

  本报讯 我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以下简称“四普”)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记者16日获悉,“四普”期间,无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各区(市)组建专项调查队,聚焦历史文化名城(镇村)、传统村落、红色遗产、已有考古成果等重点区域,持续推进多类型文化遗产调查,有了系列新发现。

  有些文物点在文献中有记载,现实中却找不到;有些建筑布满了岁月痕迹,在文献中却无记载。据了解,我市“四普”采用“文献考据+实地勘察”的方式,确保不漏掉一处。在军嶂山,调查队新发现4处商周时期石室土墩墓以及庙宇建筑遗址。在滨湖区大张巷,调查队员发现了多组传统江南民居建筑,硬山式屋顶、马头墙、砖雕门楼等保存完好。在江阴市北渚村、新吴区西仓老街,调查队发现了商埠建筑与码头驳岸遗址。以党史文献为线索,调查队深入宜兴市、锡山区革命活动活跃区域,走访山村采集口述史,重点筛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旧址,发现洋溪渡战斗纪念碑等革命遗迹。

  令调查队员兴奋的是位于无锡经开区的华庄文化宫。这一仿古建筑建于上世纪80年代,承载着老一辈华庄人的记忆与情感,见证了华庄的蓬勃发展。据了解,华庄文化宫曾以书法家尉天池书写的“红旗农民文化宫”作为名称。后来,乡、村办企业成立工会组织后,农民已是亦工亦农,乡党委顺应民意,把农民文化宫改成“红旗工农文化宫”,撤乡建镇后易名为“华庄镇文化宫”。调查队员表示,作为改革开放初期无锡乡镇文化设施的典型代表,华庄文化宫反映了上世纪80年代基层文化场所的建筑特点与社会功能,对研究无锡近现代公共文化空间演变具有参考价值。

  利用手持设备采集文物数据、无人机航拍记录下全景照片、大数据分析提升审核效率……在我市“四普”中,科技力量得到了充分展现。现代技术手段被广泛应用于文物的调查、记录与保护中,让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更加高效、精准,也为后续的数字化保护提供了一手资料。据了解,目前,我市已完成了130余处“三普”点的实地复查,在“四普”中新发现了一批文物点,多项考古发现填补了相关领域的空白。“下一步,我们将紧抓‘四普’历史机遇,协助各区继续深化新发现文物专项调查成果转化,让无锡千年文脉在科学守护中焕发新生。”无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相关负责人表示。(张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