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的锡溧漕河畔,一排排高标准育种池波光粼粼,身着工作服的年轻人俯身测量水温、取样检测。不远处,金黄稻田边的咖啡小屋飘出浓香,游客在稻谷间拍照打卡。
从地势低洼、产业单一“小渔村”到长三角农文旅融合的热门“打卡地”,惠山区阳山镇住基村只用了不到三年的时间。这里引来博士团队驻村育鱼,用科技催生产业链;修通致富路、护好生态水,把“洼地”变成“高地”,跑出乡村振兴的加速度。
转折发生在两年前,投资1.2亿元的国家级“太湖三白”种质资源创新研究中心落户村里,博士李冰受聘“名誉村长”,带领6人团队常年驻村。200多个家系选育池里,鱼苗在智能监测系统下茁壮成长。“以前养鱼靠天吃饭,现在靠科技‘芯片’。”养鱼户老陈说,科技育种让成活率和品质大幅提升,收入一年比一年好。以项目为起点,村里与无锡粮食集团合作推出“阳山火山岩大米”,建设高标准农田和智慧农场,从鱼到稻再到游客餐桌,形成循环高效的立体农业。废弃鱼池改造为小龙虾垂钓区,今年“五一”期间游客量突破千人,“时光稻语”品牌也随之走红。稻田咖啡、露营集市、研学体验,让农副产品销售额一年增加4000多万元。
变化也源于一条条路的畅通。距村1500米的盐宜铁路无锡西站带来新机遇,村里投资650万元改造住基中心路,并配合高铁接驳改道丁庄路。施工需占用数十户村民的耕地,大多数人主动“让地”。“修路就是修日子。”一位老村民笑着说。美丽乡村建设不仅是“面子工程”,张家旦自然村的小河曾经淤塞,如今碧水清波,还灌溉了300亩桃园。口袋公园、文化长廊、滨河步道点缀村间,住基村入选江苏省传统村落。防汛排涝加固、河道驳岸治理、防台风巡查,织密了守护生活的安全网。
推动这一切的,是一支年轻的村干部队伍。书记陈志健带着一群“90后”同事,经常顶着烈日下田。村委旁的1.5亩“益米菜园”,由村干部和志愿者轮班种菜,收获的150多公斤新鲜蔬菜送到困难家庭。村党组织牵头成立产业联盟,邀请科研机构、周边村、农业部门一同参与,开办“惠农学堂”,在田头讲授新品种管理、市场对接经验。村里还推行“村委主导+理事会主持+老党员调解”的治理模式,从兴隆庙拆除到污水管线铺设,许多“老大难”迎刃而解。
在新建的稻田高台上,稻黄、池蓝、桃林绿交织成一幅立体画卷。陈志健的计划里,还有打造“三芯”产业辐射带、升级“时光稻语”休闲基地、利用红色故事与渔业文化建设主题村落等项目。住基村正在用“科技蓝”“生态绿”“党建红”,把一个地势低洼的“洼地村”,绘成多元融合、活力涌动的“振兴高地”。(俞显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