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9日,市市场监管部门发布国庆中秋假期消费维权情况:12315系统共处理咨询、投诉、举报等诉求3911件,其中投诉、举报1746件,日均218.25件,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但假日日均投诉、举报量仅为平日的65%,较去年同期72%有所下降。值得关注的是,随着消费场景升级,新能源服务、直播带货衍生问题等领域投诉量有所增长,成为假日消费维权的新特征。
数据显示,假日投诉举报从量和质的维度均呈现积极变化:日均投诉量仅为平日的65%,消费者满意度延续“全国百城第一”的向好态势;传统热点占比收缩,问题更趋个别化。如餐饮食品类今年投诉504件、占比28.87%,多数为个别商家违规,如异物问题,没有出现批量的食品安全投诉。“这说明经营主体合规意识显著提升,尤其是明码标价、食材管控等基础环节,已从被动整改转向主动规范。”市市场监管局消保处人士介绍。
同时,假日涉及新能源配套服务、直播带货衍生纠纷等新兴消费领域的投诉量较往年增长,成为维权新焦点。如随着自驾游中新能源汽车使用率提升,充电桩价格争议投诉陆续出现。假日期间,华先生通过平台查询充电桩价格为每度0.59元,实际充电每度却按1元多收费,多支出近50%费用,同类“线上标价与线下收费不符”投诉较往年增长。
假日期间,12315平台登记涉及服装鞋帽、家居用品、家用电器等方面消费相关投诉、举报233件,占总量的13.34%。从购买渠道来看,线上购物诉求占比近一半,其中直播带货呈现“问题多样化、维权难度加大”特征:一方面,产品“虚假销售”问题显现。吴女士在直播间购买美容仪器时,主播承诺“近几年不会升级”,但其实该产品9月即推出新版本,消费者购买的是旧款;另一方面,“‘三无’产品+商家信息隐匿”问题凸显。孙女士在平台直播间花费5500元购买电动自行车,收货后发现车辆无铭牌、无产品说明书、无质量合格证,属于典型“‘三无’产品”。她在直播间反馈问题时,商家直接将其账号拉黑,维权陷入困境。市市场监管局消保处人士提醒,消费者线上购物时,务必通过平台“商家资质”页面核实经营者名称、营业执照、注册地址、联系方式等核心信息。(周茗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