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0版:二泉月·文学

在竹海,遇见云海

  | 杨红兵 文 |

  坐标,宜兴。

  晨起,竹海山脚下,天气的凉意若有若无。

  步出户外,迷迷蒙蒙的雨丝密密,却是沾衣不湿;些许微风掠身而过,才将凉寒写意得浓重些。

  竹海将进未进处,右侧有水流声淙淙而来。扶栏而望,数道山泉自上而下、由散而聚,碰着嶙峋的乱石,激起一堆堆雪白水珠,在不甚宽阔的水面上跳跃,虽声势不大却也是翻波涌浪,先声夺人,“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之感油然而生。

  这时,云雾渐低,天色见暗,登山石阶雨水湿滑难行,于是,“华东第一索道”成为不二之选。上下落差400余米的索道,横悬半空,上下链接,山间风景一览无余。

  缆车缓缓而上,细雨弥漫,雾霭颇重,能见度甚低,但是,此番景致却是可遇而不可求。缆车外,山风阵阵,将雨丝吹散成雾,满布于山谷之间。茂林修竹,如逢甘霖,腰身舒展,摇曳起舞,有时整齐而划一,有时散乱而张扬,或作低头状,或作匍匐状,或作交头接耳态,但却更见风姿了。偶尔,有不知名的山鸟“磔磔云霄间”,于是,“云深不知处”“鸟鸣山更幽”了。

  缆车到点,绕过一个小山坡,步行一段小石阶,赫然就是闻名天下的“一脚踏三省”的凌云阁。攀援而上,可谓“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时,山风渐紧,雨丝成水,凉意袭体,裹紧雨衣,凭栏远眺,团雾翔空,云海如涛,汹涌澎湃,将远处上上下下高高低低裹了一个严严实实,只见白茫茫一片,塔下“苏南第一峰”几个字却更见遒劲清晰。

  正自感喟间,忽然远处云开雾散,天光乍现,豁然开朗,一道道山峦自雾霭中款步而出,山又到了我们跟前,如同“青螺数点,微痕一抹,出没于烟雨迷蒙中”,又恍如撑着油纸伞的江南女子自小巷弱柳扶风、娇花照水般走来。极目遥望,远山如黛,山峦连绵起伏不知尽头,忽又有白雾自半山腰升腾而起,迎着斜风细雨,盘旋徘徊,就像一条纵深萦绕的白丝巾,装点着这无边绿色,流苏步摇,葳蕤生光,不动声色间平添无限妩媚。

  此时,“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而“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正自感叹大自然的巧夺天工。忽然一阵风来,“荡胸生层云”,凌云阁整个湮没在一片山雨云雾中,人在阁中,如在画里,恍若仙境。又是一阵风过,云海褪去,几道白雾却是在山腰之间蜿蜒缠绵,留恋不去,“半山居雾若带然”,满山翠竹,碧玉如海,间或以雾霭流岚,佐之以松竹交击,“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遥襟附畅,逸兴遄飞。俯视山脚,一池碧水犹如明镜,倒映天光;一条盘山公路宽阔如带,匍匐山脚,影影绰绰。更多的时候,雾霭重重叠叠,山峰起起伏伏,层峦叠嶂都成了一幅天然水墨山水画,山重水复,云蒸霞蔚,极尽水乡女子半遮半掩含羞之态。

  沿着盘山小道而下,周遭依然雨雾迷离,水声在茂盛竹林滴滴答答,在崚嶒悬崖涓滴成溪,在无名山涧汇合壮大,潺潺水流继而演变成訇訇之鸣,但终究只是可闻其声而不见其形,而今思来,终究是贪图方便未曾步道而进拾级而行的缺憾了。

  踏上坡道平台,长长呼吸一口气,一股甜丝丝的味道直沁心脾,展开双臂,与自然轻轻相拥,一份陌生的惊喜涌上心头,带着一些清凉还有着些许的温柔。

  生如逆旅,往事蜉蝣,这季节的眉眼,这竹海之上的云端,在不经意间触动了一个人内心最柔软之处。

  这世界,总有一种感动不期而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