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看无锡

“轻户外运动”假期走红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这个“五一”假期,无锡的山水绿道、公园湖畔被徒步、骑行等户外运动爱好者“占领”。与传统高强度运动不同,门槛低、社交属性强的“轻户外运动”正成为市民假期生活的主流选择。

  从“专业小众”到“全民参与”

  在军嶂山古道,徒步爱好者张女士与朋友背着专业登山包、手持登山杖,沿着林间小道缓步前行。“这条路线既有自然野趣,又能锻炼身体,沿途还能打卡拍照发朋友圈。”张女士的装备清单涵盖了防晒衣、速干裤、防滑鞋等,她坦言:“现在的徒步不仅是运动,更是一种生活方式。”社交平台上,“徒步风穿搭”攻略多达数十万条,兼具功能性与时尚感的装备成为年轻人“出片”的关键。

  骑行同样风靡全城。悦尚奥莱的某自行车专卖店门口,市民王先生正在试骑一辆四千多元的公路自行车。“以前骑行是代步工具,现在成了社交活动,周末约朋友环太湖骑行,还能跨市去苏州、常州。”店长介绍,现在的“骑行热”以“公路热”为主,该店入门级的公路自行车销量最高,适合新手在平坦的路上骑行,不需要什么门槛。

  新兴运动场景的边界还在不断拓宽,除了公园、山林、草坪等场景,甚至商业综合体也加入了“户外体验”行列。昨天下午,记者在万象城B1层的网球发球机训练区看到,不少家长正带着孩子挥拍接球。“半小时的体验课只要35.9元,比抓娃娃有意义多了!孩子玩得很开心,还能锻炼身体。”一位妈妈告诉记者,孩子在学校上过网球课程,但还是“新手小白”,室外网球场很抢手,还要约“搭子”,不如来打室内发球机,方便又便宜。

  户外运动带动装备升级

  在万象城,“Brompton”自行车店和“影石Insta360”相机店并列而立,“有顾客买完自行车就来买相机,这个相机就手指大小,挂在胸前或者夹在帽檐上都可以。”店员向记者介绍,“五一”假期该产品还有优惠,两千多的价格不仅包含相机,还送自拍杆、脖挂绳、转向支架等配件,满足骑行、徒步、打球、遛狗等各种场景。“以前徒步的时候遇到美丽的景色要一直掏出手机来拍,非常不方便,后来女儿送了我一个运动相机,我每次徒步都绑在胸前。”张女士告诉记者,徒步后将相机里的素材导入手机软件“一键成片”,再选个激情的音乐,两分钟搞定上传社交平台,点赞量都比之前翻倍了。户外运动热潮也让智能穿戴设备同样热销。在惠山万达某电子产品店里,华为、小米等品牌的运动手环被摆放在柜台C位,“它能实时监测心率,还能记录骑行路线和卡路里消耗。”店员告诉记者,从3月天气回暖以来,市民的健身、运动热情暴涨,带动了运动手环的销量,4月的单月销量便占了今年以来总销量的一半。

  场景从“家门口”延伸至长三角

  2017年的一次骑行,彻底改变了小周对户外运动的认知。彼时他还是个通勤代步的“自行车族”,偶然尝试从南京的学校骑回无锡。“两天骑了160公里,穿过佘村明清代建筑群、句容的葛仙湖公园,在路边小摊吃到了最鲜的笋干。”这段经历让他发现,骑行可以成为“丈量城市的尺子”。

  如今的小周,早已不满足于无锡本地路线。这个“五一”,他计划自驾前往安吉骑行:“无锡的环湖路太熟悉了,安吉的山道更有挑战性,开车三小时就能解锁新地图。”小周告诉记者,长三角交通网络的完善,让跨市运动成为常态,在无锡的高速服务区,常能看到车尾架着自行车的自驾族。“这种骑行叫‘4+2’模式,即四个车轮加两个车轮——汽车和自行车搭配出行。露营、徒步或骑行都不受区域限制,约上三五好友,带上装备,换个地方更有新鲜感。”

  5月1日清晨6:20,无锡HCC单车俱乐部负责人小黎带领二十多名骑友从蠡湖之光出发,开启单日环太湖260公里挑战。“我们俱乐部的口号是‘热爱、分享、传递’,我们现在每周二、四晚上有梅园到马山的夜骑活动,3月组织了黄山赛,4月开展舟山赛,‘五一’和‘十一’只要不下雨,我们都会组织环太湖骑行,集体活动大家积极性会更高。”小黎告诉记者,俱乐部现在已有500多人,不少骑友会在社交平台上上传自己骑行的视频,媒介传播让骑行文化加速破圈,俱乐部的队伍还在不断壮大。“希望可以有更多人了解、爱上骑行,它不是竞技,而是感受风景和自由的生活方式。”

  (晚报记者 吴雨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