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看无锡

本报记者专访王刚,揭秘“铁三角日常”

“我演300集和珅,一大半在无锡完成”

1996年播出的《宰相刘罗锅》火遍全国,演员王刚因塑造“和珅”一角备受瞩目,随后在《铁齿铜牙纪晓岚》中再演和珅而家喻户晓,从此与这标签再也分割不开。如今71岁的王刚,已经很久没有演戏,依旧热爱艺术表演,他参加综艺节目《我们的师傅》,带徒传承;他和张国立、张铁林一起主演的话剧《断金》,也开启了2019年巡演,日前在接受记者专访时,他笑着表示,自己的经典作品都是在无锡拍摄的,每次来无锡都是演员,如果带着话剧来无锡或许会有不同的感受。

演了300多集和珅

一大半在无锡完成

对无锡,王刚一点也不陌生,他感慨,自己300多集的“和珅”,一大半都是在无锡完成的,如果没有《我们的师傅》的宣传还真没机会来无锡。采访中,无意间看到王刚的微信头像,那是一张王刚年轻时当兵的照片,十分稚嫩和阳光。王刚表示,这是自己20岁当兵的证件照。当记者表示特别帅气时,王刚立刻说:“哎呀,不敢言帅呀,只能说谁都有年轻的时候儿。”

说到青春,王刚感慨很怀念。王刚表示,尤其在部队文工团的时候,北到漠河,南到西沙群岛都走遍了。那个时候的交通道路,比现在不知道差多少倍,甚至有生命的危险,在云南前线还立过二等功,想起来真是感慨万千。

王刚经历丰富、身份多样,记者不免好奇除此之外,还有什么想要涉足的领域?王刚大笑着告诉记者,其实自己不是一个很善于创造机会的人,每一次所谓的转型,涉足一个新的领域,都不是自己想要的;自己已经这个年龄了,对任何新的东西都有兴趣,这种近乎天真的初心,自己觉得真的很重要。

“铁三角”重聚话剧舞台

演员是否科班不重要

在37年的演艺生涯中,王刚与和珅密不可分,不同时期的和珅都有不同的味道。对于演戏,王刚有自己的心得,他认为即使演同一个角色也可以有不同的角色风格,“你得遵循全剧的整体风格。比如有的偏正剧一些,有的偏喜剧一些,肯定是不一样的。不同的剧有不同的观众,大概就形成了不同的味道。”为何铁三角要排话剧《断金》?王刚直言,最开始是因为《断金》的作者、剧作家邹静之是我们的老朋友,加上他就是“铁四角”。“他写的东西非常有味道,喜剧里能够写出诗意来,这是一绝。所以我非常偏爱他的作品,《断金》是他十几年前写的。但特别适合我们三个演,就那么一个契机,我们就又凑一起了”。问及“铁三角”相处的日常,王刚透露,“要论平时玩儿、有时间、能够畅快的聊天儿,我会选张铁林。张国立忒忙,而且你跟他聊天儿吧,还是聊拍戏,要不就是拍节目这点事儿。而在收藏领域,我就能跟铁林聊得更多一点,他明白,我也懂啊。”

王刚还认为,在演艺圈其实是不是科班出身并不是很重要,没有什么“输在起跑线上”这种说法。“非科班出身的不见得就不比科班出身的优秀。之前已经有很多例子,在学习影视戏剧表演的大学里头,好多刚上学没多久就被剧组拉出去拍戏了。因此这一行,第一平时观察生活,第二要有更多的实践。所以,不用担心输在起跑线上。”王刚说。值得一提的是,《断金》2019年全国巡演,也将会来无锡,喜欢的市民可以一饱眼福。

家中收藏齐白石真迹

学习传统文化很重要

除了演员,王刚还有个头衔是“收藏大师”,他的收藏生涯是从10岁和父亲一起逛古玩市场相中一个鸟笼开始的。后来在主持《收藏天下》时,王刚更拥有一双“鉴宝慧眼”。采访中,王刚直言他在表演和收藏方面的造诣都不是专业出身,更多是因为兴趣和好奇。在综艺节目《我们的师傅》录制一开始,王刚就给徒弟们上了一堂文物鉴赏课,对于古董家具放置、保养的讲究,还有怎样才算好的藏品都进行了专业的解释。其中王刚收藏的一幅齐白石真迹也引起记者的连连惊叹。当记者问起得此真迹的机缘?他告诉记者,在著名的中国近现代画家当中,齐白石的作品相对是多的,当然赝品也不少,但是在很多大的艺术品拍卖行、博物馆中,大部分是真迹。多看多观察,还是能够有机会得到齐白石或者其他中国著名画家的真迹的。

王刚认为作为一个中国人,学习传统文化很重要,他强调,“最令我们引以为豪的就是这些灿烂的传统文化。字画、古玩这些承载了我们的传统文化——包括节目中中式的厅堂,该坐哪把椅子,该怎么排位,里边儿都有中国的传统礼仪,必须讲究一番”。

(晚报记者 璎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