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翼民 文 |
经常外出旅游,人在旅途,就对旅途的生活细节很是看重,到了古稀之年了,更是如此。譬如说,乘船要求个三等二等,搭车要求个高铁动车抑或卧铺软席,投宿要求个星级酒店云云。这在年轻时或“未达”时(其实如今也“未达”,只是日子好过些罢了)是不能想象的,记得五十多年前,我有过从北京站到上海的经历(站也困难,简直是下无立锥),直站得脚背有如发酵的馒头,下车后竟挪不得步。自然,如今我对旅途细节的看重也包括途中的饮食。
旅途的饮食干系到旅行的质量,此所以前人有着“宁可苦在家,不可苦在外”的说法,也就是“穷家富路”吧。我以为旅途饮食本身还有着诸多的情趣,不仅仅是填饱肚皮、增加营养,它分明是旅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呢。
觅食在于觅趣,觅食在于觅取风土人情。
二十余年前游川渝,山水奇趣,旅途饮食也有趣——重庆老街,当垆卖油茶的是个十分时髦的现代女子,而油茶本身就显得甚是古老——大把的碎油馓子,虾米、榨菜、辣油,滚烫的米粉糊浇下去,其声“嗤嗤”,其香袅袅。在老街上捧尝着古老的食物,眼前却是个提调忙碌的现代女子,真是有趣。大宁河小三峡,沿途皆是活炸的鱼串,水湍急而鱼不大,但特鲜嫩,几乎是现捕现炸现卖。至于都江堰的“活取熊胆”和“点杀村”就有点吓人兮兮了,前者是中药的广告,想必如今因保护生态和野生动物而不再经营了吧?后者是某一专供活杀鸡鸭和兔子的村子集市,随点随杀随烹饪随饕餮,本是美食享受(有点残忍),见了这样的广告,你会怀疑是不是进入了《水浒》的境界、孙二娘的黑店?
还有一次驱车去徐州,苏北公路两旁的饭店是不少的,但大多是“门掩两三姝”的格局,门前有艳妆女子拦车,店内有美色妇人提调,就有点本能的反胃,人道“秀色可餐”,我说“秀色”背后怕有“黑色”——后面藏着“宰客的刀子”。好不容易找到了一家不见“秀色”的饭店,同行张君仍不放心而行“监厨”,也就是亲自到厨房里点菜监制。这家饭店的老板果然老实,由着我们捉鸡摸鱼,还由着我们指挥烹调,后来干脆放手让我们掌了大勺,硬是由着我们烹调出一桌苏南的菜肴。饭店老板惊异之下,与我们共同就餐,品尝后大为兴奋,说是开了眼界,学着了高档烹调技术,以后可以提高饭店的档次啦,在结账时主动给打了个六折。
旅游之跟团游在饮食方面是由不得自己的,所谓“到啥山斫啥柴”吧,大抵的伙食是“团餐”——“一团糟”,若有改观,全靠“皇恩浩荡”(饭店主人心仁心平),在国内如此,到国外境外更是如此,夸张些形容,犹如牲口大呼隆就着食槽,倒什么料进什么餐。在巴黎埃菲尔铁塔下一家中餐馆,吃着难以下咽的饭菜,眼望着美轮美奂的天下奇观,口里眼中如此反差,是何滋味?
所以就欣赏“自由行”模式的旅游啦,不急吼吼被导游“鞭策”赶路是其一端,最主要的是可以豁免了“团餐”的折磨,当然不跟团,也有诸多烦琐困扰,但两者相较,应该说“自由行”利远大于弊吧。
最近我们夫妇与两对老同学夫妇就进行了一次“自由行”的尝试,目的地是山城重庆,且别说短短一周去除往返两天车程,重庆市的山水人文景观一个不落悉数收入囊中,就是每天的伙食也是自由选择,择其善者而从之呢——早餐和晚餐就选择清淡些的南瓜粥、包子、抄手、油条、茶蛋、豆浆之类,中午正餐就不能苟且啦,但也不铺张,毕竟都是老年人,美食营养为上,于是在市中心细细寻觅,好在重庆本是美食之都,哪儿都能找到一家适合我们口味的美食。那天我们在一家综合体地下层一个旮旯找到了一家老式饭店,哈哈,皆是鱼肉及清蔬小炒,关照厨师轻麻辣少油腻,满满一大桌,价廉物美,吃了个酣畅淋漓,平均每人才三十几元,抹着油润润的嘴唇回归酒店,相约翌日再去造访,孰料第二天再一路寻觅而去,又点了满满一桌的炒菜,结果大失所望,问其所以,女侍悄声回答说,老板今天不在店里,兴许厨师没有用心。我顿悟:在外觅食,最好不要重复拷贝,此所谓好戏不可多唱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