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顾颖 文 |
天韵社复社以来,同仁们一直致力于对社史和无锡昆曲史料的搜集研究工作,目前已取得了一些成果。众所周知,邹迪光,字彦吉,号愚谷,是无锡昆曲史上一个非常著名的人物,这是因为他曾设愚公谷家班,愚公谷曲事盛极一时,声名辐射到周边地域,对无锡本地昆曲的发展和风格形成也可谓影响深远。邹迪光本人工诗文、善绘画,并精通音律,对佛学玄学等哲学思想也有较深的研习体悟,是个百科全书式的艺文大家,建于锡惠山麓间的愚公谷,不光规模称雄于当时江南地区,同时也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艺文活动中心。
2014年天韵社在惠山愚公谷旧址举办“谷传天韵”活动,我翻看过一些邹迪光的集子和相关文献资料,我也曾想过找他的后人,但当时对锡山邹氏家谱情况不太清楚,所以未付实施。去年整理研究无锡琴人史料,因涉及清代邹安鬯和邹溶,对光绪《锡山邹氏家乘》作了一番探查,大致掌握了锡山邹氏的源流、分支和播迁情况。前几天偶然得到了邹迪光后人情况的间接线索。
根据线索,我在三十六册的《锡山邹氏家乘》中,很快找到了邹迪光的世系表,邹迪光是锡山邹氏第二十一世,属龙泾三房支,邹迪光有两子,长子仁基,次子德基,德基经八传为邹格(锡山邹氏第三十世),邹格后裔情况家谱失载,长子仁基则子孙延绵当下。
据家谱记述,仁基的七世孙沂阳(锡山邹氏廿九世,邹迪光八世孙)迁居南门外下塘铁柱桥东徐泥水巷,生有大荣、大川两子,兄弟两人遂在此地聚族而居,繁衍至今约有两百年了,历六七代人。徐泥水巷是谱载邹迪光后裔唯一的聚居地,目前此族尚有十余位男性后裔,那晚我拣选联系了其中两位,均是邹大荣的玄孙,一位是邹荣华(邹迪光十三世嫡孙,锡山邹氏三十四世),另一位是其弟建华,两人均出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在电话里我问荣华老宅具体地址,他说就是南长街“老牛窝里”饭店(锡城小有名气)老店所在地,饭店就是他女儿女婿开的。
第二天中午休息时间,邹荣华兄弟约我到“老牛窝里”见面,我喊上了秦绍楹兄,原来徐泥水巷就是泥水匠巷,就在向阳南路太湖大道路口北面,我天天经过,但不知泥水匠巷这个地名。我们按时到达,和邹氏兄弟及其妻子们也没寒暄什么,就一见如故地聊了起来。我讲了基本情况,而兄弟们对祖先的事迹一无所知,也没听长辈说过,我问铁柱桥在哪里?荣华媳妇就带我们向西往南长街走,不远就到了,一看那桥就在我经常去的阿福茶馆旁,因天韵社在那里搞过几次小活动,太熟悉了,但那时何曾想到邹迪光的后裔就聚居此桥东面不远。然后回到原地边吃边聊,荣华跟我们介绍家庭情况,讲讲自己的经历还有泥水匠巷的过去及地理变化,荣华先生虽然不了解祖上的文化和思想,但他从自己的丰富阅历中也提炼出了许多可贵人生哲理,交谈之间,对我不无裨益。秦绍楹则谈及愚公谷中也曾有的饮食文化,提示邹氏兄弟做些功课,看看能否恢复继承。
临走之际,我们在“老牛窝里”的门前合影,我也想起自己曾在“愚公谷”门口留过影,不由感慨今日之遇:一个家族从愚公谷的文采风流经过徐泥水巷前的田园农耕走向了“老牛窝里”当下的寻常安宁,已历经了四百年的沧桑。
(邹迪光世系简表:迪光——仁基——其镳——本澜——如柏——惟熙——在志——泰安——沂阳——大荣——仁保——锡珠——金云——荣华、建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