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萍 文 |
立夏过后,天气渐渐热起来,夜也变得绚丽起来。
习惯在晚饭后散步。此时,华灯初上霓虹交织,给迷人的夜多了几分蛊惑。初夏的夜晚凉风习习,空气中弥漫着食物的各种香气,其中有一味深深地沁入心脾。闭上眼睛,深呼吸一口,鼻尖敏锐地感受到那熟悉的味道:呛人的十三香、刺激的麻辣、浓烈的蒜香……哦,又到龙虾飘香的季节了。
盱眙,这个不知名的小县城因为龙虾产业而驰名中外。不知何时起,“盱眙龙虾”成为了锡城市民夏季最喜爱的美食之一,也是吃货们竞相晒图宣传的热点。“日啖龙虾百万只”成为了锡城各大酒店、食肆的供应链上最火爆的写照。各具特色的“龙虾节”粉墨登场,总能引来众多拥趸者,其壮观情景可用疯狂来形容。我曾特别好奇,为何人们如此酷爱吃小龙虾?
我想,小龙虾是最好的社交食物,它不受阶层所限,不囿于地域习俗,只因口味独特,在各路美食中独树一帜。它不适合在商业交际中品尝,每个吃龙虾的人都会褪去西装革履,还原自己最本真的面貌;它不用附庸风雅,不用摆出绅士淑女的姿态,不用正襟危坐,每个吃龙虾的食客套着围兜,挽起袖管,甚至可以“张牙舞爪”,卸下在职场里背负的所有包袱;它让人不再急于回邮件、刷微博,因为油腻的双手根本碰不得手机。于是,桌上所有的人专心致志地“攻城略地”,誓将一盆盆小龙虾倾盘裹腹。席间,因着吃的缘由话题也多了起来,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不再依靠文字联结,不再需要加上QQ表情才能揣摩对方的心思,每一个话题都是敞开的,每一个表情都是真实自然的,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也便在这如此放松的氛围中积淀升华了。
俗话说,酒香不怕巷子深,只要是美食,即使深藏在犄角旮旯,吃货们也会慕名前往。我亦是一枚资深吃货,常常喜爱寻觅各式美食。不由得想起若干年前吃小龙虾的情景。在锡城某处的龙虾一条街上,沿着马路开了大大小小几十个龙虾馆,因为吃龙虾有季节性,这些龙虾馆大多铺面小,桌椅简陋,但依然阻挡不了人们吃龙虾的热情。我们坐在了靠着马路牙子的花坛边,借着昏黄的路灯大快朵颐。不远处,店家爆炒龙虾的“滋拉”声,邻桌觥筹交错的干杯声,马路上车辆的鸣笛声,交织在一起甚是喧嚣,但丝毫不影响我们吃龙虾的心情。
我们点上两种口味,十三香的、蒜蓉的,两大盆满满当当。我们套上店家定制的围兜,却不愿戴上一次性手套,因为那太没有吃龙虾的仪式感了。吃龙虾就在于这剥虾的功夫,先将虾头和虾身掰开,然后取食虾黄部分,接着抽去虾尾部分的细肠,将厚实肥美的虾肉一口嚼食,那唇齿留香至今难忘。那时候的龙虾似乎都是论份卖的,如今随着盱眙龙虾的受欢迎程度,龙虾已演变为论个头售卖,一不小心账单上千元已是司空见惯的了。后来我又随着闺蜜们,辗转各个龙虾馆,只要一有龙虾,就开始四处寻觅,陆续品尝到了梅菜龙虾、冰镇龙虾、武汉油焖大虾,各式龙虾宴,不由得感慨人类对于吃的创造力,真的已然登峰造极。
都说,每个吃货都有成为大厨的潜质,我深以为然。自从迷上“小龙虾”后,我的生活也有了更多味道。去年在上海朋友家里,品尝到了她亲手烧制的小龙虾后,在她的亲授和点拨下,顿感原来自己也可化身厨师,做出美味无比的龙虾宴。朋友是一名在读的美女博士,同时也是美食博主,因着天赋异禀的味蕾和对美食文化的理解,在大学期间就为各大美食博主撰写料理烹饪文案,有实践有思考,将美学文化赋予食品更多的创意。她烧制的小龙虾一度成为了夏季走亲访友的伴手礼,成为了男人们熬夜观看足球赛的宵夜。我拜师学艺,朋友将烹制小龙虾的秘籍倾囊相授,我如获得了葵花宝典般欣喜若狂,回家后如法炮制,这首次操刀既发挥了我吃货的本色,又发掘了我厨艺的潜能。水煮小龙虾保持了虾的光亮色泽和原汁原味;十三香小龙虾麻辣劲道香味浓郁;蒜泥小龙虾清淡爽口回味无穷,激发我烹制小龙虾宴请朋友的热情。
趁着周末,邀请三五好友来家小聚。我们提前买上数十斤小龙虾,拾掇的细活儿自然交给了先生。他先将盐撒在没过水的小龙虾里,浸泡半小时呛出虾里的脏物,接着剪掉头里的沙包和全身的细脚,然后用流动的清水刷干净,最后将水滤干,这一番工作可要花费个把小时。剩下来的活就是我的了,准备配料,开足炉火,左右开工,一口锅做水煮小龙虾,一口锅做十三香和蒜泥小龙虾,蒸箱里清蒸芥末小龙虾。一时间,我家的敞开式厨房里香气升腾,弥漫着有滋有味的人间烟火味。待朋友们聚齐,小龙虾也给大家起到了助兴的作用。平时忙于工作不常见面的友人们,因着一顿家常的龙虾宴,大家把酒言欢,畅谈生活,释放压力。
千年前,苏轼和朋友到郊外去游玩,在南山里喝了浮着雪花沫乳花的小酒,配着春日山野的蓼菜、茼蒿、新笋以及野菜的嫩芽等,然后发出了这样的感叹:“人间有味是清欢!”这种清淡的欢愉不是来自别处,正是来自对平静、疏淡、简朴生活的一种热爱。
而我觉得,人间的清欢,也可以是浓油赤酱中的味蕾律动,朋友欢聚时的会心一笑,它是人间烟火中最纯粹的情感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