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看无锡

续修家谱,寻找宗亲 寺头杨氏后人欢迎更多“杨氏回家”

本报讯 在惠山区寺头村,杨氏一族迁居至此,期间后人繁衍生息,枝繁叶茂,人丁兴旺。为了让族人们知家风、传家训,让杨氏后人不忘根,以杨建华等人志愿组成续修杨氏宗谱小组,自去年寺头杨氏开始续修家谱,在续修的过程中,发现不少外迁的族人因为时代的变迁,失去了联系。日前,家住无锡惠山区寺头村的村民杨东恩求助本报,希望更多的杨氏后人看到报道后前来“入谱”。

“让杨氏后人弄清祖先是谁、家族经历过怎样的迁移、宗亲是什么关系……”昨天,在市文物遗迹控制保护单位,寺头村杨氏旧宅里,寺头杨氏宗亲联谊会秘书长杨宏毅介绍道,南宋时期的抗金名将杨帮义是他们祖上有名的人物,他抗金被俘,誓死不降,其舍生取义、坚贞不屈的精神被后人传颂。杨宏毅表示,经查证,寺头杨氏是杨帮义的第11世孙,2012年前后原来居住的寺头村随着新农村的建设拆迁而另作他用,大家也都搬进了易地新建的家园。为留住乡愁,从去年3月开始,他们村七八个老人自愿组成续修杨氏族谱小组,进行修谱。在这过程中发现寺头部分杨氏从16、17世开始外迁于江阴、锡山等地,现需要把这些外迁的后人的资料补充进来,为此他们致电本报,欢迎看到消息的更多的杨氏后人“回家”。

家谱是中国人记录家族历史、寻根问祖的重要记录。每一个宗族都清晰地记载着千百年来生长和繁衍的轨迹,折射着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它为每一个家庭或个人都打上了根源和故乡的烙印。对此,寺头杨氏宗亲联谊会负责人杨建华认为,上次修谱时间为1917年,距今百年过去了,眼下寺头村拆迁了。续修宗谱的过程中,不仅寻根问祖,与更多的同祖同宗的人相知相识,还丰富了史料知识,为后人留下了更多精神和记忆。

杨宏毅坦言,续修家谱是家族传承大事,如实记录家族历史、人丁兴衰和迁移时间,也是留给后人的一笔财富。他打算将这些家谱好好珍藏,让在外的族人在将来寻根问祖,知道自己的根在哪里、自己来自哪里,找到最后的归属。他同时欢迎更多的杨氏后人“回家”。(黄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