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已经结束,成绩即将揭晓,但很多考生从心理上并没有真正放松,随之而来的预测考分、公布成绩、填写志愿、等待录取等一系列过程,对许多考生和其亲人又是一次考验。
据历年有关资料统计,考试结束到录取工作终结这段时间,往往是许多考生心理问题的“井喷期”。因此,虽然高考结束了,但考生的种种心态变化和行为表现,尤其需要家长、学校和社会的密切关注。
过高期望、过度关爱成为包袱
一对50岁左右的中年夫妇带着女儿小佳(化名)来到市精神卫生中心寻求帮助。小佳绝望的双眼中流露出深深的焦虑与自责,据其父母透露,高考后,女儿感觉自己发挥不理想,无法考上理想的大学,情绪变得非常反常,孤僻少语,常常独处,不肯出门,怕见人,甚至夜间无法入睡,自言自语等。
市精卫中心临床心理科王国强主任通过询问了解到,父母对小佳的过高期望、过度关爱已经成为其沉重的包袱,自觉高考失利、愧对父母的小佳见到父母无怨无悔的付出更加自责,因此她陷入了极度消极抑郁状态。而小佳仅仅只是众多考后出现心理危机考生的一个缩影。
王国强表示,很多考生面对高考失利等突发事件不能适应,往往采取消极的应对方式(自责、无助以及绝望感),甚至对出现的问题采取否认和责备或归结于外界的环境因素等等。高考考生大都正值青春期,自我意识逐渐增强,对于周围人给予的评价非常敏感和关注;他们感情丰富,情绪不稳,格外脆弱、敏感,容易感情用事,自尊心极易受到伤害;大多独生子女从小备受宠爱,在遭遇重大生活事件挑战时,无法接受失败的自我,不允许自己有失误,常常因害怕对自我心理的伤害而无法承受这种突然的心理打击,产生一种消极的防御——否认,在这种否认机制的作用下取得暂时的心理平衡,以逃避良心对自我的谴责。
加强心理调适,及时调整坐标
王国强指出,考生常出现的心理问题主要有过度放纵心理、自责抑郁心理、担忧焦虑心理和无聊迷茫心理四类。
不少考生误把放纵当放松,考后选择疯狂娱乐。而家长也觉得孩子高考不容易,所以听之任之。但考后一下子过度放纵易形成心理落差,对今后学习、生活及身心健康肯定不利。而且高考结束,意味着新的学习阶段即将到来,因此做些知识储备很有必要。
有些考生因考试不顺利、成绩不理想,觉得对不起关心自己的家人或老师,陷入悔恨和自责中,甚至是负罪感,因此整天闷在家里,不好意思见亲朋好友,心情抑郁。
还有一些考生考完试后,经常回想做题过程,担心高考作文离题,怀疑数学题算错,忧虑答题卡涂错等,严重者出现焦虑、抑郁、失眠等症状。因此,建议考生要接受事实,考试已经结束,成绩无法改变,再多忧虑也没用,要学会放下。
王国强提醒,家长也要适时调整心态,与孩子一起讨论人生的设想,重新调整对生活的期望值,缩小理想自我与现实中自我的差距,鼓励孩子迎接生活的挑战,促进孩子的心理逐渐成熟。(蓝田 经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