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5版:度周末

《银河补习班》 《解放了》 《上海堡垒》 《攀登者》

亮相上海国际电影节

每年6月中下旬,中国电影人都会集体“南迁”参加上海国际电影节,在这里,每年最重磅的电影陆续亮相,首日亮相电影节就有《银河补习班》《解放了》《上海堡垒》《攀登者》,即将上映四部重头电影的发布会。有趣的是这四部电影几乎都是“男主”戏,邓超、白宇、吴京、胡歌、井柏然、钟汉良、鹿晗等帅哥,更在现场金句频出。

邓超《银河补习班》

“我是电影创作者,

同时也是家长”

“我是电影创作者,同时也是家长,非常希望用这种最真诚的方式和家长与孩子坐下来聊一聊。”作为两个孩子的爸爸,邓超的导演新作《银河补习班》一改往日“疯癫”的喜剧风格,走起了温情的现实主义风。该片在上海国际电影节举行了提前看片活动,收获无数好评。

当天导演邓超、俞白眉也携主演白宇、王西、孙浠伦、梁超、冯泽昂与观众作交流。对于“如何教育我们的孩子”,两位导演表示:“我们不是教育专家,这部电影不是为了解决问题,而是提出问题,希望听到大家更多的分享。”《银河补习班》讲述了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一对父子跨越漫长时光收获爱与成长的亲情故事。邓超此前执导的作品走搞笑片路线,因此《银河补习班》的催泪令不少观众猝不及防。一位影片结束还在频频抹泪的新手爸爸说道:“我还在摸索如何当爸爸,关于如何教孩子面对挫折,电影给我上了很好的一课,作为大男人很不争气地流泪了。”

影片中,饰演成年马飞的白宇首度挑战航天员角色,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现场邓超力赞白宇:“小白主动提前进组,每天在专业的俄罗斯团队的指导下,进行头部向下吊威亚10余小时的超强度训练,模拟失重状态,常常练到双眼充血、全身酸痛,超级敬业。”而说起那段“飞在天上”的日子,白宇坦言“沉迷于穿上航天服那种骄傲的感觉,内心是兴奋的,不会觉得累”,最终呈现的效果也堪称完美。该片将于7月26日全国公映。

钟汉良《解放了》 “拍一场戏磨破5副手套, 因为每天都在逃跑”

在《解放了》的上海国际电影节发布会上,主演钟汉良透露自己拍一场戏就磨破了5副手套,“因为每天都在逃跑,经常在地上摩擦,他的手套磨烂了好多副,但是为了戏好,就得‘不计成本’。”

影片是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的战争巨制,由李少红执导。故事讲述了平津战役总攻在即,解放军炮兵连长蔡兴福率领四人小分队临危受命,在解放天津城的过程中,与国民党军需官姚喆等人从对立到并肩作战的历程。

钟汉良还透露,为了打造影片的历史感并还原战争时期的真实场面,剧组在拍摄现场实地建造了一座天津城,搭建了如解放桥、屋顶群、下水道等一系列当年老天津城里的独特建筑。大到美术置景,小到道具造型都颇为考究。从傅亨逼真的“脏妆”造型到尹子维佩戴的还原度极高的道具手表,也能感受到剧组精益求精的态度。

鹿晗《上海堡垒》 “对我有看法没关系, 但电影不是一个人的”

在上海电影节上,电影《上海堡垒》召开了一场勇气十足也诚意十足的发布会。导演滕华涛,原著作者、编剧之一江南,领衔主演鹿晗、舒淇,主演石凉、高以翔等全阵容亮相,直面犀利提问,尽显这部中国科幻的勇气与真诚。《上海堡垒》是中影继《流浪地球》后,推出的第二部科幻大片,也是国产电影第一次将科幻与战争结合;第一次呈现与外星文明的正面对抗;第一次让未来战争发生在中国、上海。不仅是对中国科幻题材的一次丰富,更是一次全新的挑战。滕华涛导演用“夜越黑,天越亮”六个字,表达了电影《上海堡垒》的态度。

发布会上,滕华涛导演也首次曝光选角鹿晗的原因,“少年感”与“仗义”都必不可少。“小鹿刚出道时,我就看中了他的少年感,觉得他就是电影里的江洋。因为筹备期比较长,5年后快开拍了再次去找他,他还没忘记我们的约定,而且少年感一分没减。”滕华涛还透露:“《上海堡垒》六年前开始筹备,当时没有人看好科幻片,鹿晗和舒淇能相信和出演,就是对中国科幻的支持。”鹿晗也诚恳地表示:“对我有看法没关系,但电影不是一个人的,上千名创作人员为之付出了几年,我只是其中之一。”

吴京、井柏然、胡歌《攀登者》 “每个人心中一定要有一座山”

上海国际电影节上,颇受瞩目的是上海出品的电影《攀登者》。发布会上,电影主创们分享了电影幕后的创作与拍摄历程。曾参加1975年登珠峰行动的桑珠、夏伯渝两位前辈也来到现场回顾登峰经历,戏里戏外两代“攀登者”同框齐聚,分享与记录登峰英雄们走过的非凡人生历程。影片将于今年9月30日国庆档全国公映。

电影《攀登者》汇集了中国最顶尖的实力派演员加盟出演,其演员阵容也被誉为“国民免检阵容”。吴京表示,作为一名电影演员,他认为挑战没有做过的事情非常值得。为了这种“值得”,他特地跟随登山队在青海最冷的季节体验高原生活。章子怡表示,在拍摄过程中她体会到了攀登精神对于个人的启迪,“也许你穷尽一生都不会攀登到珠峰山顶,但你心里一定要有一座山。那座山不一定要有珠峰那么高,但会让你永远有一个奋斗的目标”。胡歌坦言:“2005年,我在西藏登上过海拔6200多米的山峰。那一次,最大的感受是最震撼、最开心的那一刻并不是登顶时,而是在每一步攀登的过程里。这次,通过电影《攀登者》,我又回到登山队伍中,对人和自然的关系也有了更深刻的了解:登顶从来不意味着人类征服了自然,而是自然接纳了人类,但我们能征服自己。” (晚报记者 璎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