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3版:二泉月·文学

扬中点滴

| 乔延凤 文 |

我初次到扬中,是1969年的初春。

其时,我大学刚毕业,在句容麻场劳动锻炼,外调出差,来到扬中。当时扬中与岛外的交通,还仅仅靠轮渡,我是从扬州乘船抵达的,就住在县革会的招待所。招待所不大,简朴干净。小县城安安静静,给我的感觉很好。

扬中的名字——扬子江中,形象地概括出了这个四面环水的岛。

扬子江,是从镇江向东的长江中下游的别称,镇江又叫京口,故这里的长江,也称京江。

我小时候在南京的栖霞山生活,吃的糕点中,有一种点心叫京江脐,六角形,一两一个,从炉中刚烤出来,趁热,特别好吃,它酱红色的薄皮,里瓤暄软,香甜扑鼻;京江脐的底烤成了焦黄,发硬,吃到最后,嚼起来嘣脆的。它就是出自镇江的一种点心,所以用“京江”来取名。京江脐这个名字我是后来才弄清楚的,沿江方言中,“江”读作“刚”,“京”字也不带后鼻音,金、京不分,我和许多人一样,开始误以为叫“金刚脐”了。这种点心,现早已见不到了。

第一次来,我就特地向当地人了解,知道扬中的历史并不长,清末民初才有。

黄河夺淮,始于北宋,前后长达八九百年。满清后期,一次大水灾,黄河、淮河的水,从扬州江都芒稻河的三江营口,流入长江,给长江带来了大量泥沙,将江中早先有的老沙滩冲坍塌,向下游推移,形成了新沙滩。以后,黄河又改道从山东入海了,这里的沙洲才稳定了下来,逐渐形成了现在扬中的主岛和几个离岛。

扬中的土层肥沃,气候温润,雨量丰沛,很适宜农耕;又因处在江水包围之中,许多鱼类每年都季节性地从海中洄游到长江、鄱阳湖等淡水水域中来,产卵繁殖,扬中就成了一个发展农业和渔业的理想地方。

当时,扬中县革会招待所供应的蔬菜,有水芹、慈姑、竹笋等,鱼鲜就更多了。

清炒水芹,一股清香扑鼻,带点儿脆,我很爱吃,它与千张、肉丝一道来炒,滋味就更好了。这类蔬菜,镇江、丹阳、丹徒一带都有,住在这些地方的招待所,我都尝到过。

扬中当时还是一派乡野风光。这里没有山,只有平坦的田畴、村落、树木、竹林,屋舍相望,人烟稠密,民风淳朴。

这儿的竹林一丛一丛,长的都是水竹。水竹又叫家竹,这里的水竹,比别的地方见到的,都要粗壮,长得茂密、青翠。

我们还乘坐扬中客运站的客车,沿着平坦的乡间公路,在岛中转了一下。

途中,见村庄的房子前、道路边、巷子口,都摆着零零星星的竹笋、莴苣、鸡蛋、鱼虾,装在篾篮、竹匾里。

那时,竹笋才一角五六分一斤,刀鱼三角多钱一斤。

清明前后,刀鱼就上市了,相随着,河豚、鲥鱼,也先后上市了,这要一直延续到五一、端午节来临。扬子江中的这些时令鱼鲜,就这样,一波一波地吸引着当地人和外来客的目光。

好像是习以为常了,那时候,并不觉得它们珍贵,除了清蒸鲥鱼味道特别鲜美、人见人爱外,那时,总嫌刀鱼刺太多,卡喉咙;河豚有毒,不敢吃,即使再有人说河豚味道多美,还是怕万一中了毒。

所以,那时候,河豚很多,我却从未敢吃过。

它们是随着时令上市的,有先有后,只要看看摆在路边上、巷口中的是哪种鱼,人们就会知道现在是哪个月份。

现在,刀鱼的价格已经是天价了,我见到过网上一则消息,说南通市端平桥市场上,一条个头大的刀鱼,重460多克、长45厘米,一会儿功夫,就被一位神秘的人以15000元的价格买走了。

现在,长江里的刀鱼已越来越少了,每年3月1日开始捕捞刀鱼,每天一条船也就只捕到六七条,售价是每斤1150多元,以往高达8000元一斤来,终究是普通百姓吃不起的。

那次,我在县城住了两三晚后,就前往苏州去了,途中经过沙洲,沙洲就是今天的张家港市。

汽车从扬中中部的八字桥经过,八字桥的路边上,摆满了鲜嫩的竹笋。

这些竹笋,短粗、肉厚,特别鲜嫩,是当地家竹的笋子,烧起肉来,清香、脆嫩,的确是春日一道时鲜美食。

……

今天,随着现代化的进程,扬中的风貌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名称上,扬中已撤县为市了。

未曾变的,还是我印象中的它那丰饶的物产、淳朴的风俗人情和优美的生态环境。

现在,这里的公路、桥梁相连,一条环岛公路,将人们带入了一个梦幻般的境界里。

镇江至扬中的长江大桥和靖江长江公路大桥,先后建成。四面环水的扬中岛,已与苏南、苏中连接起来。速度和时空的观念变了,过去那种缓慢的节奏,已被快节奏代替;时间和空间的距离,好像一下子都缩短了。

难能可贵的是,在整个的现代化进程之中,扬中市始终保持着经济建设与生态保护协调发展。

扬中至今还是一派宜人的田园风光。

今天,我们已经离开了那个简朴的生活了,还是怀念它;那种刀鱼三角多钱一斤的日子,还是忘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