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交响乐团组织创作的音乐史诗《通道转兵组歌》,昨天晚上在无锡大剧院歌剧厅上演,作品取材于红军长征初期在湖南通道转兵西进贵州的重大历史事件。11首组歌,既有宏大叙事,又有深情细腻的细节刻画。据悉即日开始,《通道转兵组歌》将在8座城市进行全国巡演。
侗族琵琶歌 融合西洋管弦乐
“秋草黄,秋风冷,告别苏区上征程。秋叶黄,秋雨浓,告别乡亲上征程……”当记者下午来到大剧院时,长沙交响乐团的团员们正在认真的彩排。《通道转兵组歌》通过合唱《初上征程》、男高音领唱《血战湘江》,男中音独唱《祭英烈》,女高音独唱《路往哪里走》等曲目再现长征经历的艰难险阻。《通道转兵组歌》由于海、肖鸣策划,金沙编剧、作词,孟勇、王和声作曲,创作于2016年,2017年荣获湖南省首届文化创新奖,并荣获国家艺术基金2018年度传播交流推广项目资助。
此次演出由中共无锡市委宣传部、中共长沙市委宣传部主办,为进一步推动无锡长沙文化交流合作,充分发挥优秀文艺作品的思想教育和艺术感染作用,迎接“七一”党的生日和新中国成立70周年营造良好氛围。记者在采访中发现,《通道转兵组歌》的组歌共分为11个乐章,作词、作曲、配器等环节皆为原创,大气磅礴,用独具特色的音乐语言和全新内容弘扬长征精神,作品把具有湖湘文化特色的侗族琵琶歌这一原生态民族音乐与西洋管弦乐极好地融合,产生奇妙的音乐效果。总策划于海表示,西洋管弦乐作为舶来品,我们要在学习和借鉴的过程中融入中国特色和民族特点。原生态的侗族琵琶歌是湖湘文化中标志性的存在,让作品有了自己的风格。
战斗生活场景催人泪下
作品以讲故事的方式,用交响合唱、独唱、领唱等音乐语言,巧妙运用朗诵词,将宏伟的史诗叙事与感人的细节切入相结合,兼具艺术性与群众性,是湖南文化品牌中的精品之作。
组歌中的《血战湘江》以高亢悲壮的歌声把红军湘江突围的惨烈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歌曲《祭英烈》表达了对牺牲的几万英雄烈士的真挚情感;《喜迎红军进侗乡》是组歌中最富有地域色彩的部分,侗族特色音乐充分在组歌中呈现出来,湖湘风味浓郁。尤其是一段男声二重唱《一担皮箩》,这首歌源于一个故事,于海告诉记者,一位挑皮箩的年轻小红军双脚溃烂掉了队,一名侗家老哥将他背回家治疗,临走时,小红军留下一担皮箩作为纪念。当时听完觉得很感动,就把这个写成了一首歌,成为军民情深的一个动人写照。于海说:“这段二重唱让不少观众不由自主地掉下眼泪。我站在指挥台上也非常感动。对我来说,指挥《通道转兵组歌》是一次学习和净化。”
“《长征组歌》呈现了长征过程中发生在不同地域的战斗生活场景,而《通道转兵组歌》更为聚焦。我们要做的就是竭尽全力用音乐讲好这个长征故事,艺术化地传递这种力量。”长沙交响乐团团长肖鸣表示,为了让新一轮全国巡演呈现更好的效果,交响合唱《通道转兵组歌》在此之前进行了全面细致的排练工作,乐队、合唱分排、主唱合乐、合唱合乐等各个环节正在对每一个音乐细节进行反复打磨,将为全国观众献上一场富有浓郁湖湘文化特色的高水准演出。他特别强调,《通道转兵组歌》的重要意义在于对红色文化资源的深入挖掘。希望能让年青一代通过音乐重温历史,牢记历史。
(晚报记者 璎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