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痛是一种临床常见症状,目前已成为继慢性头痛、慢性下腰痛之后的第三大疼痛。流行病学统计,70岁以上的人都会面临各种肩膀问题,不同患者症状有轻有重,发病过程中由于自身机体修复能力存在差异,部分人的病情会慢慢好转,部分人的症状则会愈演愈烈、难以恢复。
在临床中,医生发现,多数人有一种误区,认为肩关节痛就是肩周炎。有三成的“肩周炎”患者容易被误诊误治,规范化分级诊疗“肩周炎”很重要。
冻结肩发病初期较“隐匿”
在江大附院(原无锡三院)疼痛科病区,近1/3的住院病人都是因冻结肩前来求治。该科主任方明介绍,百姓常说的肩周炎,专业名称是“粘连性肩关节囊炎”,临床中常称为“冻结肩”,表现为肩周软组织出现严重疼痛,并且关节各方向的活动度明显受限。此病在50岁左右的中年人中高发,故又称“五十肩”。
不少中老年人一出现肩痛,就认为是肩周炎,其实肩痛并不等于肩周炎,导致肩膀疼痛的原因有很多,如颈椎病、肩袖损伤、外伤后肩关节骨折、脱位等引起的肩痛都与肩周炎症状相类似。若按肩周炎的普通疗法来诊治所有肩痛,疗效无法保证,甚至会越治越痛。冻结肩并没有明显的诱因,主要与年龄因素关联性大,如生活中的慢性疲劳性损伤、激素水平等都称为引发疾病的因素。
患上该病的患者症状开始较轻,渐渐加重,严重时稍微一碰一拉,就疼痛难忍,夜间常疼痛难眠或被痛醒。肩部活动主要为外展、外旋和上举受限,严重时穿、脱衣服及梳头、摸背甚至洗脸刷牙都困难。“正因为发病初期症状较‘隐匿’,患者往往只是感觉到肩关节周围的酸、胀,没有强烈的疼痛感,不易引起重视。”方明介绍,随着时间的推移,病情逐步加重,患者直到疼得晚上睡不着觉,稍微活动就出现撕扯般的剧烈疼痛,等实在扛不住了,才到医院就诊。
不要忽视对病因的鉴别诊断
肩痛病人的基数很大,明确诊断病因,找到合适的治疗手段,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但在生活中,很多老人一遇到肩膀痛,习惯性地去向周围人“取经”,在一些亲友处得到“慢慢会好的”经验后,忽视了对病因的鉴别诊断。
医生表示,人的机体有自我修复的功能,当肩关节周围有的肌肉、关节囊等出现水肿、出血等发炎的情况后,疼痛感会随之而来。随着病程的进展,自身机体对问题部位也在进行“勤劳”修复。而由于每个人的身体条件不同,修复能力有强有弱,尤其是到了50岁甚至更大年纪,机体的修复功能减弱。当它们遭遇受伤等情况,局部出现出血、水肿后,身体因为疼痛不敢活动,以至于肌肉缺乏活动,导致血液循环变差,从而逐渐加重病情,形成恶性循环。
冻结肩作为一种常见多发病,剧烈疼痛与功能受限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和工作,因此患者最好尽早采取合适的治疗方法,越早治疗效果越好。“感觉肩膀疼痛持续一个月以上,尝试过药物、理疗等方式不奏效,就需要到医院诊断治疗了。”方明介绍,除了常规的检查手段,如今临床上借助肌骨超声,能有效鉴别肩痛。通过高清超声,可以清晰地显示肌肉、肌腱、神经、血管的走行与纹理分布,及时发现与疼痛相关的组织损伤和微小病变,可以对韧带损害、肌腱炎症、肌肉损伤、滑囊积液和关节肿胀作出精准判断。超声成为疼痛科医生的第三只眼,可视化技术是医学未来发展的趋势。肌骨超声不仅限于肩关节,也将用于肘、腕、指及膝、踝关节的检查。
外伤、手术都可能成为诱因
随着现代人生活方式的改变,颈椎病的患者日益增多,成为引起肩部疼痛的重要因素。心肌梗塞或心绞痛有时会向左肩部放射,胆结石、胆囊炎疼痛有时会向右肩部放射,都有可能被误认为是“肩周炎”。神经系统疾病也与肩部疼痛有关,如偏瘫、神经麻木、帕金森病的患者肩周炎发病率较高,与肌肉力量下降、运动减少有关。一些内分泌系统疾病如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退等也能诱发肩周炎。
方明介绍,临床中有不少发生过骨折后引发冻结肩的案例,且发生率不低。如一位锁骨骨折的患者,手术治疗后需要使用三角带悬挂,手臂悬挂的时间长了,肩关节的活动度受限,容易出现冻结肩。在医院疼痛科病区治疗的一位60多岁的老先生,其冻结肩是脑梗之后引发。“其实发病原因不难理解。”方明说,患者脑梗后受影响的肢体出现偏瘫,“大脑控制神经,神经控制手臂肌肉,当病人的肩膀肌肉无法被控制之后,肩关节囊发生下坠,引发拉伤,后出现水肿、出血、渗出。”这就是所谓的肩手综合征,当肩膀缺乏肌肉运动,血液循环不好,引发缺血肿胀。为患者明确诊断、做好充分准备工作后,医生为患者控制住肩关节周围的炎症,在手臂完全麻醉的情况下,进行了专门的松解手法治疗。
最好进行精确、细致的个性化治疗
方明指出,目前有多种肩周炎的治疗方法,如中医的推拿、针灸、物理治疗,西医的内服外用药物、痛点注射、神经阻滞等等,都能起到一定程度的疗效。但诊治疗程的耗时过久,期间症状的反反复复,都给患者带来困扰。尤其是在手法松解肩周粘连软组织过程带来的撕心裂肺的疼痛,也令不少患者对治疗心存恐惧,甚至丧失了继续治疗的信心,很多医生对此也感到头痛。询问过许多肩痛病人的就医经历后发现,社会上对于肩周炎的诊断普遍太过模糊,治疗手段也缺乏针对性,临床疗效不如人意。
冻结肩是一种慢性迁延性疾病,建议患者应及早采取合适的治疗方法,越早治疗效果越佳。据介绍,针对该病的疾病特点,为每一位患者制定精确、细致的个性化治疗方案才是正确路径。针对症状较轻的患者:首先推荐口服与外敷消炎镇痛药物。使用电针刺激局部穴位,拔罐祛风散寒,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加快代谢。同时辅以传统推拿按摩,放松紧张的肌肉软组织,巩固治疗效果。针对症状中度的患者:施行超声引导下局部痛点注射控制炎症,神经阻滞以营养神经。再辅以冲击波、超声电导等物理治疗进一步消除无菌性炎症;配合手法松动肩关节周围软组织。通常冻结肩患者经过上述两种组合式治疗方法均可获得明显疗效,临床上患者一般经过三到五次的规范治疗后可获得基本痊愈。
另外,针对疼痛非常剧烈,活动范围严重受限,且常规治疗不能配合或者疗效不能满意的患者,通过复合麻醉,无痛下进行肩关节大手法松解治疗。治疗过程也相对简单,数分钟即可解决关键问题。当患者从睡梦中苏醒后,就能发现肩关节已无剧烈疼痛和严重的活动障碍,后期在疼痛科医生指导下坚持锻炼一段时间即可。
(晚报记者 蓝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