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看无锡

无锡豆制品的未来何在?业内人士认为——

不走创新之路难成气候

本报讯 24日,锡城首批放心豆制品企业所剩无几的报道引发了一些业内人士的思考。无锡与之相关的一些人士表示,期待无锡豆制品企业能够重振旗鼓,让企业生存之路能够走得更久远。对此,不少人认为,无论是产品、包装,还是营销,锡城豆制品企业不走创新之路恐怕很难跟上时代。

对于豆制品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天富食品有限公司老板常虎彪表示,中小规模的豆制品企业如果要投入污水设备,再加上人员维护等各种支出,成本太高。他建议,无锡能否像苏州和常州一样在体制上有所创新,设立一个专门的豆制品园区,多家企业共用一套处理设备,这样既能保证污水规范处理,也能降低运营成本。在日本,几乎很少有豆制品的排污之说。有人把豆制品过滤后排出的水叫做酸浆,在日本,酸浆也被认为是极富营养的。常虎彪有个徒弟在东北做豆腐,听说排出的酸水可做酱油,还能把废水直排接到猪、牛、羊的饲养场,或是做农田肥料。在无锡,是否也有办法能把废物进行循环利用,变成抢手的宝贝?

在市场上,不少外地豆制品企业的创新意识都很强。比如,与一般的散装豆腐不同,上海一家豆制品企业的普通豆腐开始使用塑料真空外包装。对于年轻的市民来说,虽然价格贵一点,但携带方便,感觉更卫生。常虎彪承认,年轻一代对包装还是比较讲究的,这方面的创新会赢得市场。最近苏州一家企业推出的绿豆凉粉,在常虎彪的摊位上代售,售价8元。普通凉粉是豌豆和蚕豆做的,只售3元,他觉得没市场,结果反响很好,连老年人都不介意多付一倍多的钱。在他看来,这就是产品创新,人无我有,差异化经营,给人良多启示。

在常虎彪看来,一个好的企业主,最好经营、投资和生产都要懂一些,才能真正做好良心豆腐。据观察,外地不少豆腐品牌都开始走现代营销道路,苏州的老相识在锡城一些菜场上广而告之推出自己的微信号,涵盖了打折信息、新品试吃,甚至还有游戏互动,这种营销手段其实就是在不断强化品牌意识。

在政府机关工作的王力行则认为,政府扶持豆制品企业是一个方面,但打铁还需自身强,政府扶上一程后,也需要无锡本土企业不断苦练内功,研究产品和市场规律才是发展壮大的硬道理。

(黄孝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