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家住蠡湖街道山明社区的胡伟安而言,退休生活是无拘无束的美好时光:作别往日的忙碌,做自己想做的事,陪伴父母、与孙子一起学手工,这是一段崭新的生命历程,值得用心体会。
终于有空陪伴父母,弥补了往日缺憾
胡伟安今年67岁。2001年,她从一家纺织公司的保健医生岗位上退休,至今已有18年。母亲是会计,父亲是英语老师,她也曾有过大学梦。然而时代使然,她早早被分配进企业,并走上了保健医生的岗位。不过她没有松懈,利用业余时间自学,拿到了高中毕业证书,还自学医学、心理学知识。“有些疾病是心生性疾病,比如焦虑引起胃酸分泌过多,导致胃溃疡”,胡伟安对职业是有追求的。她学英语、考职称,直到考上了主管医生,补上自己缺失的知识。那些年,她一直在忙碌中度过。白天上班,中午做作业,孩子经常在公司托儿所留到晚上8点,她有时还会无奈地带着孩子去上夜校。
企业效益不景气,她主动要求从干部岗转到企业岗,以便早点退休。母亲中风、父亲身体也不是很好,有段时间两位老人“四条腿摔断了三条”,让她很心疼。她一直遗憾自己年轻时在工作上花太多时间,无暇陪伴两位老人。退休后的那段时间,也有地方让她去做兼职。那时看着父母身体机能日益衰退,她觉得钱赚得再多,如果不能陪伴父母,也是没有意义的。那段时间,她上午去父母那里,中午赶回来给孙子做中饭,坐每趟公交车都要掐着时间。“许多年轻人都觉得老年人一早和他们抢公交车,其实我们也有自己的苦衷。”胡伟安说,她也期待社会能宽容一点。照顾父母、儿子和孙辈,其实他们这一代人挺不容易的,也在为社会作贡献。
如饥似渴阅读名著,还学拉起了手风琴
退休后会不会失落?胡伟安说,根本不可能,忙都忙不过来。她自学心理学时,北师大的函授课程里,教授们引经据典,用许多名著里的故事做例子。她当时就觉得自己太缺文化底蕴了,暗暗期待能补上这一课。退休后,她如饥似渴地阅读了诸如《红与黑》《战争与和平》等文学名著,感觉特别过瘾。
得知她年轻时有过音乐梦,儿媳送了她一架手风琴。胡伟安说,她其实是“音盲”,看五线谱都很吃力。但她不气馁,跟着碟片,在家里练指法。每天下午练习一两个小时,慢慢的,诸如《平安夜》《友谊天长地久》这样的曲子,她都能完整地弹出来,“这些足以让生活变得有声有色”。
没有特别长远的打算,胡伟安说,她想到什么事情都会试着去做做。她听说无锡的垃圾围城已很严重,就决定在家做垃圾分类。她把塑料袋、塑料瓶放在一起,两三天积满一袋,用干净的袋子装好放到楼下。有时也会试着自己处理厨余垃圾,比如做豆浆剩下的豆渣,给家里的金鱼吃。蚕豆壳用来堆肥。旧电池和旧日光灯管,她也会分门别类放到垃圾箱或送到环保部门。
每位家人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
前段时间,山明社区有个义卖节。胡伟安和孙子一起去义卖了铜丝人。一个五彩的“小人人”能作为钥匙圈上的装饰,也可以放在包上做装饰,几元一个,很受居民欢迎。当天共售卖得款137元,成为全社区第一名,她把钱全捐给了公益事业。她和孙子在厦门旅游坐轮渡时,看到有人售卖铜丝人。她买下一个,孙子爱不释手,连睡觉都要拿在手里。后来不小心掉了,孩子很伤心。胡伟安到网上去搜索,发现这个能自己做,就买来模板和材料。平时送孩子去兴趣班时闲着,就绕起小人,最终积攒出了义卖的作品。最近,她又在“开发新品”,研究一种水晶工艺品的制作,以便下次义卖时能给大家带来新鲜感。
她常说,陪伴孩子本身就是一种成长。她年轻时就喜欢跟着外婆绣花,做小鞋子。带孙子的过程中,她仿佛又重回到了童年。和孙子一起做手工,比如用鸡蛋白做的小兔子,造型相当漂亮。幼儿园的老师有些手工活,还特意请她去帮忙。
“人的一生一定要有兴趣爱好。”胡伟安说,她曾就读的白水荡小学,当年校园里有6张乒乓桌,大家都喜欢练几手。退休后,她每天早上打一小时乒乓球,活络了关节,又能和老友重聚,自是一种快乐。在她的带动下,老伴喜欢在家健身,小孙子喜欢做橡皮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间“工作室”,摆满了自己的作品和工具。家里三天两头都会收到快件,都是他们网购的各种材料。“生命到了一定阶段,总是倒计时,活一天,就要开心一天。”
(晚报记者 黄孝萍/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