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焦点新闻

第一本《大学语文》的主编徐中玉走了,有段与家乡的往事值得一提

在无锡国专,他初次见到老师朱东润

6月25日凌晨,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终身教授徐中玉去世,享年105岁。一时间,追忆徐中玉的报道铺天盖地。“文学泰斗、《大学语文》主编”“年轻一代领路人”“纯粹的知识分子”“百岁时捐万卷藏书 捐百万元助学”……徐中玉的为人为学在一篇篇报道中逐渐立了起来。然而你可知道,徐中玉的为人为学之道,都离不开他的家乡、他的恩师。

两位江阴先贤影响了他的一生

6月25日,本报微信公众号头条新闻发布了徐中玉去世的消息。网友们纷纷留言:“江阴人的骄傲”“这样的名人应当多多宣传”“真正有才气的文人,不为世俗所累,后代应该向前辈学习”……徐中玉1915年出生于江阴华士镇一个清贫的中医之家。父亲靠行医为生,母亲是不识字的农家妇女,家境并不宽裕。徐中玉的两个姐姐读完初小后,便辍学打工维持家用。作为家中唯一的男孩,徐中玉在教育上得到了一家人的全力培养。他先后就读于华士积谷仓小学、杨舍梁丰中学。徐中玉的弟子、著名文艺评论家毛时安曾提到,徐中玉在家乡读书时,受到两位先贤的深深影响:一位是古人“阎典史”,一位是今人“陈先生”。

“阎典史”名叫阎应元,是明末清初的江阴县典史。面对清军二十四万铁骑、两百余门重炮,阎应元曾率六万义民困守孤城81天,使清军连折三王十八将,死七万五千人。城破之日,义民无一降者,仅老幼53口幸存。阎应元被俘后不向清廷贝勒下跪,被刺穿胫骨,英勇就义。家乡人民赞其为“天地正气”“古今完人”。“陈先生”是徐中玉高小一年级的语文老师,名叫陈唯吾,是中共地下党江阴县委书记。他教书亲切热情,活泼生动,后在领导工人运动中英勇牺牲。“阎典史”的民族气节和“陈先生”的英雄壮举,奠定了徐中玉的人格基石。毛时安追随徐中玉近四十年,时不时能从先生的言谈举止中感受到他童年时的精神烙印。

到无锡求学积蓄力量考取大学

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校友会的网站上,“校友快讯”一栏下,“徐中玉(三二届校友)”是一个条目,点开来,是徐中玉的生平简介。“校友快讯”栏下的校友,还有唐敖庆、吴冠中、钱松喦、薛暮桥、杨荫浏……皆是各领域的杰出人才。1929年,徐中玉考到无锡读高中师范科,当时这所学校叫江苏省立无锡中学,前身为江苏省立第三师范学校,后恢复为江苏省立无锡师范学校。进入新世纪后,院校合并,无锡高等师范学校与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合并办学。徐中玉就读的这所百年名校,钱基博、钱穆都曾在其中担任过国文教师。

徐中玉在《母校的回忆》中描述了当时该校的办学情况:“高中部分设普通科和师范科两种。普通科培养去大学升学的人才,师范科培养去重点小学工作的小学教师。普通科费用全额每学期近100大洋,师范科伙食供给,学杂费酌减,每学期费用20块就够了。”因为家中清贫,徐中玉高中读的是师范科,但读完后要教两年小学才可以报考大学。在无锡高中毕业后,徐中玉到县立澄南小学教了两年的书,积下两百多块钱,终于能读大学了。1934年,徐中玉考入青岛国立山东大学中文系,担任山东大学文学社社长。徐中玉曾透露,之所以考国立大学,是因为学费便宜、师资也好。而当时的国立山东大学中文系主任是闻一多,外语系主任是梁实秋。

在无锡初见敬仰已久的朱东润

徐中玉的老师,很多都是大名鼎鼎的人物:老舍、叶石荪、台静农、游国恩、罗玉君……对其中两位老师,徐中玉更是敬仰已久,他们是郭绍虞和朱东润。徐中玉年轻时是他们的私淑弟子(对自己所敬仰而不能从学的前辈的自称),但直到抗战胜利后才与他们初次见面。徐中玉写过一篇文章《敬忆朱老六十年》,提到他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后期,读到郭绍虞在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大学丛书”中《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册,还有武汉大学出版的《文哲》季刊上,朱东润教授不断刊出的古代文论研究论文,他成了他们的私淑弟子。

1939年,大学毕业的徐中玉考上了国立中山大学的研究生研究古代文论。因学业需要,在导师的牵线力促下,徐中玉敬仰已久的郭绍虞和朱东润两位文学大家,被学校聘为了他的“校外导师”。那时,郭绍虞在燕大,朱东润随武大迁至四川乐山。徐中玉分别给两位老师去函,很快收到了两位老师的回信。这是徐中玉从郭、朱的私淑弟子到其正式门生的开始。八年抗战中,徐中玉从未同两位老师见过面,但丝毫不影响老师们通过信件给他指点与鼓励。师生之间这份坚定的信任成为徐中玉前行的动力。1946年夏,徐中玉一家得以经香港回老家江阴探亲。徐中玉先到上海拜见了郭绍虞,后回无锡,在无锡国专拜见了朱东润。那时,朱东润还任江南大学教授。见到了两位恩师,徐中玉实现了多年的心愿,欢欣无比。(晚报记者 张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