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1版:教育周刊

他们有个共同的名字——“梁老师”

用真情浇灌青海高原的未来

  朱鸿涛和学生在一起

  在青海省海东市,有一座县城,被称作“塞上小江南”。它四面环山,草茂林丰,有着独特的地貌、美丽的风光、丰富的粮油蔬果和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情,这就是循化撒拉族自治县。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循化的教育相对落后。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在党和政府的关心下,循化教育的基础条件发生了很大的改观,设施设备不断完善,经费投入不断增加。但是,师资力量仍然不足,师资水平相较内地还有差距,这成为当地教育振兴腾飞的最大掣肘。

  2017年,无锡梁溪区与循化县建立东西部扶贫协作对口帮扶关系,教育扶贫成为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梁溪区教育局积极响应号召,一批优秀的师资被输送到青海高原,扎根西部,造福学子。因为来自梁溪区,他们成了当地百姓口中的“梁老师”。

  瞒着家人写下支教申请书

  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南长实验中学的朱鸿涛老师,在知天命之年作出了一个决定:到西部支教。申请打了两年,2018年,他终于如愿了。“说家里人无条件支持那是假的。当时我是瞒着他们写的申请书。批准下来后,家里人都十分诧异,轮番想做我思想工作。但没想到反倒被我做通了思想工作。”朱老师笑着说。

  初到高原,身体健康的他还是遇到了不小的考验。即使对高原反应有一定程度的认识并做好了克服高原反应的心理和生理准备,还是出现了心率快、气短、血氧饱和度低、头痛失眠等不适反应。此外,天气干燥、水质硬化、饮食差异、住宿交通不便等,都给他带去了挑战。但是,朱老师不惧困难,乐观应对,在较短时间适应了当地的生活。他说:“左手是爱,右手是责任,后背是家乡坚强的支援,再大的困难我也能克服。”

  今年年初寒假,朱老师回了一趟无锡,得知老母亲眼疾复发,老父亲几度住院,他的内心十分焦虑。这时父亲给了他一颗“定心丸”:“支教是国家战略,一旦决定援青,就是政治任务,不能变卦与妥协。你安心去,我们可以照顾好自己。”就这样,在老人的支持下,朱老师再度出发。

  其他支教老师也和朱老师一样,都是排除各种困难踏上的支教之路。当他们选择了支教,就是选择了走出曾经习惯的“舒适圈”,选择了对民族教育的“厚爱”。

  被当地老百姓比作“幸福泉”

  支教老师的到来,给循化教育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当地教育局的领导说:“这就好比鲶鱼效应,支教老师就像一条大鲶鱼,把我们循化教育这潭水搞活了。”

  朱鸿涛是一名英语老师,来到循化后,被分配到民族中学。他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让英语课堂“high”起来,让孩子们敢于表达、沉浸课堂。不久,朱老师耳目一新的英语课受到了孩子们的一致欢迎,朱老师也收获了学生“第一男神”的美誉。在做好教学工作的同时,他积极发挥引领作用,带动全校英语教研工作驶上快车道。他把无锡的优秀课件带到循化,但是不久发现,两地的差异比较大,于是他放弃休息时间,根据学情和教材,精心制作各课时的课件在组内共享。在他的带领下,一个学习、科研、合作型的学科组悄然建立,有效教学全面推广。校长马骉经常在大会上对全体教师说:“你们要向朱老师看齐。什么是标杆,朱老师就是标杆。”

  徐舜是清名桥中学的副校长,之前在民族中学支教半年,挂职副校长,他把“三定教研法”引入了民族中学。原先松散的教研方式不见了,教研组长通过有目的的准备做到了“心中有数”,老师们通过参加活动也实现了“一研一得”。徐舜所做的工作远不止这些。他积极着手教师团队建设,主动参与学校管理,加强结对学校的远程协作。在他的推动下,民族学校在发展建设、团队管理、教育教学等各方面都得到了长足的进步。

  兰亭小学书记邵华强对口支教的积石小学在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验收中表现突出,其原因主要就是邵华强把在无锡接受验收的经验运用到积石小学的准备工作中。为高质量完成工作,邵华强连续几天加班到很晚,他的工作态度深深地感染了积石小学所有的老师,他们亲切地叫邵华强“及时雨”。

  2018年,积石小学和民族中学在全县教育系统的考核中获得了“优秀”。老百姓用当地的“幸福泉”骆驼泉来比喻支教老师,说他们就像这一眼泉水,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希望。

  接力传承奔赴教育需要的地方

  “每天午饭,校长都会观察我吃几碗面疙瘩。如果是两碗,他就很放心;如果是一碗,就会问我是不是身体不舒服。”“和老师们走在一起,他们总是把我簇拥在中间。他们还邀请我参加家里的重大活动,虽然年龄相差无几,但总是把我当尊敬的长者介绍给别人。”“孩子们还会把家里的土特产带给我。像这个季节,杏子熟了。孩子们会把最甜的杏子留下来送给我吃,不收他们还不高兴。”说起循化人民对他的关心,朱鸿涛津津乐道。

  其他去循化支教的老师也有同样的感觉。他们都表示,撒拉族等各少数民族待客热情,总是尽可能把最好的条件提供给他们。支教老师们每人都有好多青海学生给他们折叠的千纸鹤,这些千纸鹤承载着孩子们的美好祝愿。朱鸿涛说:“有一种生活,你没有经历过,就不知其中的艰辛;有一种艰辛,你没有体会过,就不知其中的快乐;有一种快乐,你没有拥有过,就不知其中的真谛。”

  朱鸿涛的支教生活在今年十月即将结束。作为新鲜血液的补充,梁溪区教育局又将派出六名“梁老师”接过朱老师手里的火炬。这六名老师中,有“双料”学科带头人;有全国、省、市赛课一等奖获得者;有学校的中层领导;还有两名是年轻的“90后”。以后,还会有更多的教师和他们一样,奔赴祖国最需要的地方,辐射优质的教育资源。(梁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