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焦点新闻

3年前本报一篇“敲排夫”报道激起千层浪

无锡独有的“西漳大船” 半年后将重现公众视野

  西漳公园东南角的河畔,搭起了一排工棚。工地上没有扬尘,只有满地的木屑,甚至找不到一张图纸,因为图纸都在老人们的肚子里……

  这里是西漳大船复原工程的现场。3年前,本报报道了无锡独有西漳船复原有了眉目;3年后,在当地政府的努力下,以章桂兴为首的一批老船匠聚在一起,全力复原西漳大船。

  缘起

  一系列报道牵线

  推动西漳船复原

  “章桂兴召集了他们那批七八十岁的老工匠重造西漳船。造出真船来,也是当年我们好多人的共同愿望。”无锡市档案史志馆秘书处副处长周建军记得很清楚,2016年,本报报道《吴文化一绝“敲排夫”不能失传》后,一石激起千层浪,老船匠接连现身,章桂兴连捐船模。一系列报道也引起了无锡市政协的关注。市政协专门召开“西漳船暨无锡地区传统造船文化研讨座谈会”,并提出组建无锡船文化研究会,力促古船文化申报非遗项目。

  “你们的报道影响力很大,大家看了报道才找到史志办(现无锡市档案史志馆)。”周建军感谢晚报的牵线,促推了西漳船的复原。原来,当年晚报连续报道古船文化后,惠山区相关部门曾到史志办寻找西漳船的资料,希望复原西漳船,并在史志办看到了章桂兴捐赠的船模,就此与章桂兴取得了联系。后来,当地政府部门跟章桂兴多次沟通,商量复原西漳船一事。“4月15日签的合同,工期6个月,预计会提前完工。”章桂兴难掩兴奋。

  当年晚报的这组连续报道中,有一篇题为《无锡独有“西漳船”复原有眉目》的文章,报道了市政协委员、江苏省无锡交通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教授张依莉为复原西漳船奔走呼吁。如今,西漳船终于要复原了,张依莉格外开心,她跟市政协的领导到工地进行了探访。作为船舶文化研究专家,张依莉一直想整理出被收入中国造船字典、为无锡所独有的“西漳船”的完整数据,从外观到细节,甚至线形图,都力求准确无误,而只有通过复原一艘真船,才能更完整、准确地记录下制造全过程和衍生出来的造船文化。

  意义

  抢救消失的古船

  留下船文化记忆

  关于西漳船,《辞海》中有专门条目:“西漳船头小底圆,舱口较大,航速较快,为内河木船传统型式中较好的一种。”西漳船又称西漳式木帆船,当地人称西漳大船,以无锡西漳地名而命名,具有自重轻、舱容大、吃水浅、阻力小、航速快、省劳力、易装卸等特点,尤其适宜在水浅湾多的太湖流域和长江下游航行,成为江、浙、沪、皖水乡地区的主力货船,还曾用作于往返在城乡之间的客班航船。该船在清代和民国时因性能优越而在航运界享有盛名,遗憾的是,目前没有存世的西漳船实体,也未留下任何技术图纸。

  资料显示,到了上世纪六十年代,因木材桐油的缺乏以及随着现代交通运输工具的发展,西漳船逐年减少,但其船型和巧妙实用的设计优点,却被水泥船、钢质驳船所吸收继承了下来,比如曾盛极一时的“西漳驳”(一种没有自航能力的钢质货船),就沿用了西漳船的型线。

  无锡是水乡、桥乡、船乡,过去人们出行靠船,下田劳作靠船,甚至买卖东西也在船上,百年历史工商名城的形成与便捷的水上交通密不可分。然而,如今人们对无锡“船”的印象已逐渐淡化。目前,全国已有十多个城市对古船文化进行了有效保护,被列入国家、省级非遗名录,有些城市还建造了船文化博物馆。有鉴于此,张依莉提出,无锡要抓紧西漳船的复原研究。张依莉跟同事们致力于研究数字化技术在古船复原中的应用,就是以西漳木帆船为例。因此,此次复原西漳船意义非凡。

  动工

  老船匠再显身手

  平均年龄超74岁

  7月6日9时18分,在一阵鞭炮声中,西漳大船复原工程开工仪式在堰桥街道西漳公园内举行。包括章桂兴在内的5位老船匠,站在章桂兴按照10:1的比例制成的西漳船模型前合了张影。章桂兴76岁、惠志浩76岁、惠志良75岁、常阿二73岁、张留发72岁。5位平均年龄超过74岁的老船匠等这一刻等了好久。“当年你们报道敲排夫时,我们都在现场参加了表演。”章桂兴说,得知要复原西漳船,当年跟着他的一批老船匠都想参与,但考虑到造船要靠纯手工打造,有些船匠年事已高,安全起见最终找来了几位身体硬朗的。

  虽然几十年没造过船了,但5位老船匠拿起工具来依然很熟练。只见他们在一块块木板上描线、画图、切割、开凿……几乎不假思索,动作一气呵成。章桂兴从15岁做学徒时起就开始学造船,先后在跃进运输合作社、航运公司、无锡县交通船厂工作,跟船打了一辈子交道。在交通船厂时,他担任生产技术科科长,掌握了完整的造船技艺。随着时代发展,老船匠们慢慢老去,传统造船技艺也面临着断代危机。因此,复原西漳船也是在为无锡留下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老船匠们的每一个工序步骤,都有专人拍摄记录。

  西漳大船制造工艺复杂,主要包括理料、弹线、锯板、木作加工、装配、装棚、捻缝、上油、下水九道。西漳船的用料也相当考究,光是木料就包括杉木、杂什木、竹片、株树、槐树、栗树,还要用到钯钉、铲钉,油、石灰、麻丝等。造船过程中还要举行传统风俗仪式,且各有说法。西漳船已不仅仅是一种传统交通工具,更承载着无锡的历史文化。说到造船的材料,章桂兴有些犯难,因为西漳船已消失多年,造船的材料自然难寻,老船匠们不得不一边造船,一边四处寻找合适的材料。“这个铁件,就是找专人打的,根本买不到。”章桂兴说。

  期待

  五姓造船历史久

  筹建舟船博物馆

  据了解,西漳船首制起源于明末清初,由丁绛里徐家建造。在西漳公园内,就有无锡“五姓”造船的介绍展示牌。无锡造船业历史悠久,相传产生于17世纪初叶,由杨、蒋、尤、徐、邵“五姓”首先创业,后逐渐发展形成。这五姓人家原籍并非无锡,都是明末年间从洞庭湖畔相继迁来。杨、蒋、尤、徐、邵这“五姓共十三家”造船户定居无锡南北,逐渐建立了无锡造船业的最初基础。

  3年前,晚报连续报道无锡古船文化的时候,张依莉、周建军和老船匠们曾呼吁社会上的有识之士或单位组织,帮助他们复原西漳船,并期待无锡能够建一座船文化博物馆。如今,在惠山区当地政府的努力下,这些想法都在变成现实。2017年7月,西漳公园开园,免费开放。西漳公园内,除了有江苏省内历史最悠久的蚕种场,还建有以“蚕桑文化”和“西漳船”为代表的文化主题公园、文化陈列馆。待13米长、2.5米宽的西漳船复原完工下水之后,西漳公园将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

  惠山区堰桥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西漳船是无锡人民的智慧结晶,是运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当前能够记忆、制作传统舟船的船匠已经越来越少。鉴于此,堰桥街道党委将抓紧西漳大船的复原制造,尽快抢救、挖掘、记录、整理无锡地区传统木船制作工艺,并已着手打造无锡地区首个舟船博物馆,这对于保护和传承无锡传统造船工艺及造船文化有着重要意义。

  “我手上有70多个船模,到时候都可以给博物馆。”章桂兴充满期待……

  (晚报记者 张月/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