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2版:乐龄

走近碧山吟社的诗友们

醉心格律 诗词忘年

有一群退休老人,他们喜爱古典文学、学习格律诗词,有人十多年来写诗上千首,甚至还出版了个人诗集,他们就是“碧山吟社”的诗友们。

  不仅是自娱自乐,还想为无锡文化做点事

  68岁的水秀新村居民陆国华阿姨,十年来写了1300多首诗词。今年1月,她将其中的得意之作汇成《自惺集》,由团结出版社正式出版。

  陆阿姨说,其实年轻时对诗词并无兴趣,她退休后从2008年起自学电脑知识,一个偶然的机会,在网上看到了诗词,就跟着慢慢学习。一开始是去一些诗词论坛写诗玩,每写完一首就有网友给她留言提建议,一来二去她就“上瘾”了。从最初不识用韵,到逐渐提高,还结识了本地诗社的诗友,大家交流学习、互相鞭策,就坚持下来了。后来经人介绍,她加入了诗词协会,现在还成了碧山吟社滨湖分会会长。

  “我写得不算多,诗社里有人一年就能写七八百首。”陆阿姨谦虚地说,她的创作可能不入行家法眼,但也算敝帚自珍,所以用“自惺”为名,选取了绝句、律诗、词等六种体裁。她希望读者在看到按年份排列的诗词时,能感受到她逐年的进步。

  陆阿姨还和诗友们一起在古籍里寻找关于无锡的诗词,先在网上四处搜集,再去图书馆的文库、家谱和古籍中找,并把成果发到网上。对他们而言,这已不仅是个人爱好,还“想为无锡文化做点事”。陆阿姨也因积极推荐代表无锡地区的最美诗词,为宣传无锡、展示江苏风采作出了贡献,荣获无锡市宣传部颁发的“特别贡献奖”。

  能出版诗集都不容易,今年诗集的顺利出版也圆了陆阿姨的梦,她说能留下一点时代的印记也很好。翻看陆阿姨的《自惺集》,比如《南禅宝塔》一诗“香烟缭古寺,清磬漾松风。塔影微波里,僧伽绮照中。窥禅云自逸,听法鸟常空。铃铎如天接,还和觉路通。”浓浓的锡韵扑面而来。带有无锡地方特色的诗还有《惠山石门》《御碑亭》《传统菜四味》……珍贵的回忆、人生的感悟都倾注在这本集子里。

  她的咏物诗把专业知识发挥到了极致

  王婉敏今年64岁,网名“枫叶”,现任无锡市诗词协会、碧山吟社理事、副秘书长。王阿姨从小就喜欢诗词,读书的时候正值文革,当时从同学家里找到了一本《唐诗一百首》,读来很是喜欢,但不懂押韵,就去问父亲。“我父亲上过私塾,懂韵律,那时就拿韵表让我背,但我看了还是一头雾水,只得作罢。”王阿姨是最后一批知青,“我是上海人,祖籍无锡,后来有政策知青能回到祖籍。”于是王阿姨1974年插队到了无锡,这一去就是5年。在插队干农活的同时,王阿姨还从事生物防治的科研活动。当时可以回上海,回到上海是去顶替父亲做车间工人,而无锡这边也想留下她,是留在无锡还是回上海?“所有人都觉得我应该回上海,但我想做一番事业。‘科学的春天’来了,我怎么能离开科学的岗位?”于是王阿姨完成了“农民—工人—干部”的身份转变,安心留在无锡,1979年进入农林局。

  王阿姨在农林局也是搞文字工作的,一支笔一直写到2010年退休。退休后她就开了个博客,一开始在博客上写写散文,当时陆阿姨在博客上发现了王阿姨写的很多文章都是有关无锡的,就留言邀请她加入碧山吟社。“一开始我也不懂诗词要怎么写,通过诗社前辈的指点和自己的领悟,慢慢走上了创作诗词的正轨。”得益于农业工作对植物的了解,王阿姨诗词的特点是咏物诗很多,有位文学教授曾评价她的诗是“把专业知识发挥到了极致”。王阿姨的作品中写到很多植物,除了常见的梅兰竹菊,还有迎春、凌霄、水仙、蔷薇、海棠等。“咏物诗就是托物言志,我喜欢这样婉转的表达方式。”

  王阿姨在机关工作了大半辈子,都是为别人而写,出诗集是想给自己留下一点东西。王阿姨的诗集取名《枫香晚华集》,收录了700多首诗词,大多选取的是2014年到2018年的作品,其中2018年的作品最多。创作初期数量不多,随着技巧成熟,王阿姨现在每年都会创作一两百首,“平均两三天就会创作一首。”翻看王阿姨的诗集可以发现,她创作的词较多,特别是长调,组诗也很多,比如五律组诗《暑中杂吟三十首》、中调《醉花阴·咏荷十二阕》、长调《咏秋十阕》等。“退休之后,总要找点事充实一下业余生活。虽然创作是艰苦的,但在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心情愉悦,每创作出一首就会很开心。”

  兴趣贵在坚持,诗词创作就是这样薪火相传

  陆阿姨介绍:“诗词日渐式微,学习诗词也是一件艰苦的事。不像书法之类的还能赚个稿费,学习诗词是没有功利心的。”诗社中对诗词产生爱好的多为老年人,但坚持下来的人较少。诗社里退休人员有近一半,年轻人十几名,其余是三四十岁的,如今诗社里正式出版诗集的有6人。

  目前诗社也吸引了不少年轻人加入,其中年龄最小的是蒋煜锴和蒋琳妍。蒋煜锴和蒋琳妍都是大学中文专业的学生,蒋煜锴大三,去年正式加入诗社,蒋琳妍大四,2013年就加入诗社了。

  蒋琳妍从小就喜欢诗词,小时候写了些诗词发在网易博客上,就被“星探”陆阿姨看到拉进了QQ群。“我一开始的诗作文字感觉是有的,但对格律还不太懂,诗友们开了很多书单、学习网站给我学习,也对我的诗作进行了指导。渐渐地就开始懂格律了,也在不断进步。”风景是最能激发创作灵感的,蒋琳妍今年创作的两首作品都是在绍兴香炉峰和南浔古镇的游玩过程中触景生情、有感而发。

  出生于楹联世家的蒋煜锴,受父亲蒋东永的影响,从小对平仄、对仗等耳濡目染。他在学校也是文学活跃分子,现在学校图书馆的书友会文学艺术协会担任会长,平时的社团活动中也常分享诗词、对联等文学方面的知识。和陆阿姨他们把诗词作为日常记录来创作不同,年轻人的生活节奏快,闲暇时间不多,加之对诗词的谨慎态度,蒋煜锴和蒋琳妍每年的“产量”可能只有几首,但每一首诗词都是精心打磨、反复修改、字字雕琢的。随着水平的提高,对自己的要求也更高了,蒋琳妍表示不会刻意也不会轻易下笔作诗,“一首诗,你看到的可能只有寥寥几十个字,但每个字都是经过雕琢后的精华,每首作品都是修改七八遍甚至十几遍的结果。”蒋煜锴也表示他的每一首作品都是经过炼字和精心琢磨的,“可能每年的作品不多,但是希望一首比一首好。”诗词创作需要大量的积淀,“平时会买很多书去看去学,每天会在微信群里朗读古代名家诗词,朋友圈关注的也都是诗词方面的,我的毕业论文也是诗词方向的。”蒋琳妍表示平时会一直看诗词方面的内容,保持对诗词的感觉。如今,诗词已成她无法割舍的爱好。

  说到诗词的传承,两位年轻人表示,真正进入这个圈子后,发现厉害的年轻人特别多,身边年龄相仿的写诗词的就有近百人,大家虽天南地北,但会在网上交流。蒋煜锴表示现在写现代诗的人较多,懂古体诗的人不多,“我们诗社一直在宣传,吸引人进来。但我觉得诗词创作是小众的,我们希望的普及是吸引更多的人喜欢诗词,懂得阅读和欣赏诗词,最重要的是提高大众的文化修养和鉴赏诗词的能力。修行还是靠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人自然会钻研进去。”蒋琳妍对诗词的传承很有信心:“诗词是经过时间检验的,是传统文化精髓的一部分,可能大家觉得周围的诗友不多,实际上一直是薪火相传的。”

  (晚报记者 潘凡/文、摄)